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革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的要求,即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奖励标准,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教授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对人的影响存在滞后性。积极的、全面的、具有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将有可能对人产生数年影响。
改革学生评价,教师要做到观念先行。育人本应是教育的初心和归宿,而分数只能评价学生的某个方面。教师不可将入学考试的分数当作对新生的第一印象,因分数差异而对学生分别对待,更不可因其分数不尽人意就质疑其人品、潜能等。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根本目标。” 教育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诊断作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反馈作出诊断。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判断问题的症结是什么;是否取得一定成绩,以及进步的原因。诊断是为了及时调整,确保教育过程扎实有效,具有较强针对性。教师先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立足于评价的核心目的,其后续的评价行为才更加科学全面,进而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改革学生评价,教师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提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能力的培养,强调实干而非纸上谈兵。教师并非仅作为知识技能的传递者,亦非过程方法的示范员,更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宣讲师。更多时候还要站在更高位的“教育者”角度,作为“教”和“学”的联络员,并以“设计师”的身份,充分了解教学背景和学情状况,以终为始,从“目标”出发,思考评价对象从品德到技能上的未来发展,循序渐进地通过评价诊断学生、引导学生,内化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因而教师要预设好评价对学生实际发展可能会产生的导向性,教师教学若只以考分为评价指标或依据,学生被动地学习,未来就会缺乏创造活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评价改革,每一位教师都是参与者与助力者,要从革新观念认识开始,以育人为使命,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
(姜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