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别让“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发布时间:2021-04-22 期号: 1548期

 

  某平台日前在北京举办青少年保护开放日,介绍平台上的青少年保护工作现状:过去一年平台共封禁针对未成年人恶意账号20多万个,下架违规视频200多万条,同时对未成年人直播打赏防范机制、“青少年模式”做了介绍。针对青少年通过使用家长账号产生直播消费的问题,平台的未成年人平均退款时间仅19.7小时。自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平台直播共为3.6万个用户办理了未成年人打赏退款。

  短视频直播APP当下可谓风头正劲,不过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寻衅滋事、未成年人打赏等问题。许多平台虽然及时采取了应对策略,上线了“青少年模式”来净化平台产品、过滤不合规内容,帮助家长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和时长,禁止其使用平台打赏、充值、直播等功能,规范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加强对未成年网络用户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平台一起把好关,有效防止青少年利用家长账号打赏等行为的发生。

  首先,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积极承担起家庭监管责任。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对于孩子教育责无旁贷,平时要对孩子投入更多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APP。主观上看,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家长监护不到位甚至有意无意放纵孩子的原因。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沉迷于直播。还有一些家长有意将手机作为“哄娃神器”,主动将自己的账号交给孩子使用,或者对“青少年模式”完全放心。此外,家长要让青少年成为互联网服务的主人,还必须加强健康上网教育,教会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和服务,避免成为平台实施“数据绑架”“社交绑架”的对象。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消费观,提高其网络防范意识,保障孩子具备健康上网意识。

  其次,平台要担起社会责任,提高技术门槛,严格甄别用户。各个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等漏洞。常有平台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存在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裸奔”等新闻曝出。客观上看,“青少年模式”在防沉迷问题上效果有限,与一些网络平台故意“放水”、放松监管密不可分。目前,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短信通知、关联监护人、限额充值等技术已较为成熟,短视频平台要以科技向善为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探索应对方案,协助家长引导、制止未成年人的软件使用和打赏行为。

  今天的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视频直播平台要堵死漏洞,为青少年推送正向内容。家长更要多监管、多关注,不能任由孩子沉湎其中。

   (姜思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