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健康教育助力“健康中国”

发布时间:2021-04-14 期号: 1546期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在2021年继续深入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

  通知明确,各地各校要加强常态防控,教育引导师生落实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普及疾病预防、校园应急救护等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落实健康教育课程课时。

  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可观,但学生关于预防疾病、紧急救援等知识技能依旧缺乏,吸烟、饮酒、熬夜、用眼不科学、盲目减肥饿出病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学校落实健康教育,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健康理念与知识传播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能预防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

  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观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小胖墩”“小眼镜”逐渐增多,“跑不动,跳不远”等现象都与青少年整体的健康意识薄弱有关。学生先要有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才有保持健康的能力。偏听偏信所谓“大城名医”“医疗教母”的虚假广告,对疾病缺少基本常识,沉溺于吸烟酗酒、电子设备、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不健康不卫生的生活方式,需要靠更细致、更有力的健康宣传教育来涤荡。

  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学校要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开展,筑牢“安全网”。埋头写作业,上网搞娱乐,以车代步行……当下青少年逐渐由“动”转“静”。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下降已成为不争事实。在中高考的备考中,许多学校重视文化课程,而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重要抓手的体育教育,在校园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让位。短期来看,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一些“少年病”多发;长期来看,拉低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青年不“强”自然难以实现国家“富强”。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健康的体魄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历史的审美意象。青少年先拥有健康体魄,才能在未来支撑起一个充满美感与力量的健康中国。 (姜思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