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拓展阅读活动,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的育人功能,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要以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以及适度性原则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且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标准。这确保了学生的“课外书”也能保质保量,达到既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过去,“课外书”被认为影响孩子学习,如今在相关规定的规范下,“课外书”已成为助学的好帮手。在信息多元化、职业多样化的时代,每天都有从未听过见过的新知识、新名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仅学习课本中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读物积累才能在考场上有出色表现。有一本书名为《劬堂学记》,它的封面上赫然写着“钱锺书敬署”字样。这位让钱锺书如此敬重的“劬堂”便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柳诒徵。柳诒徵自幼受到身为教师的母亲教诲,饱读古代文史要籍经典。他曾在读完家中所有书籍后,又借阅他人书籍甚至誊写下来,好让自己一遍遍反复研读。靠着雄厚的历史知识积累,柳诒徵创作了《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中国教育史》等历史学著作,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标杆性人物。学习不能满足于课内知识,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同样是学习的关键因素。
如果说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汲取的丰富知识像一艘坚实的巨轮,使学习之路更加一帆风顺,那么从课外读物中感悟到的对知识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便是有力的桨,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成为更好的自己。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在留学期间读完《共产党宣言》后备受震撼,并在其影响下努力学习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不仅提升了自我精神境界,更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日后他在《新青年》中发表的多篇关于共产主义的文章又激励了更多人学习先进思想,开化心智,大大加快了中国进步的进程。
课外读物在更多科学制度的规范下对其去糟取精,定会成为学生进步路上的加速器。
(岳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