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研究形成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名誉,培育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护学生隐私,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维护学生自尊,有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不公开学生个人成绩有助于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未成年人心理建设比成绩更重要。大部分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关切。中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易受情绪控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在学校公开公布学生成绩可能会使成绩稍差的学生情绪低落,成绩优异的学生骄傲自满,还可能会诱发学生间的矛盾与争吵。这既可能伤害学生的幼小心灵,也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得知自己的成绩排名后发奋图强,也有的学生可能受到外界影响而导致成绩下滑。成绩的意义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学习的掌握情况,所有人都要尽力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远比成绩更重要。
不公开学生个人成绩有助于构建和谐公平的学习环境。有考试就会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有分数高低。学校是集体授课的地方,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戴着有色眼镜来对待。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破格录取数学仅考了15分的钱锺书,但他英语和国文的成绩是特优。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特准其入学。“唯分数”地看待学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公布成绩更对学生充满了挑战。有的学生之间互相激励可以共同进步,而有的则会表露出轻蔑或嘲笑,这不仅会对当事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整个学习环境有所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有可能会造成不懂得尊重人、自私、急功近利等成长问题。在没有任何“区分”的环境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远比“唯分数”更重要。学校要努力构建尊重学生、公平公正、重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成长环境。
(胡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