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问:针对网传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开课的消息,市教委专门发布了声明。很多家长和培训机构都关心,下一步具体如何开展相关工作?
答:首先,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地“一关了之”。事实上,校外培训丰富了教育供给,特别是在去年居家学习期间,许多校外培训机构在大规模线上教学中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因此,对于那些符合办学标准、有益于学生学识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校外培训机构,支持依法依规开展培训。
一段时间以来,市教委接到大量家长、群众的投诉和反馈以及社会舆情。一些培训机构教师无资质、教学质量不高、发布虚假信息和广告,制造和传播焦虑情绪、退费难甚至“卷钱跑路”等,使学生和家长蒙受巨大损失。对于这种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本市坚决予以制止,这也是维护良好教育秩序、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底线。
其次,对于如何规范管理,市教委已研究出台相应规范和指引。一方面是办学资质和办学标准,以及疫情防控要求。如必须取得办学许可,组织机构、场所条件、人员资质、教育教学等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等。另一方面,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刻也不能等,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资质、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预付费资金、培训服务合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坚决堵住问题隐患。
第三,市区教育部门会努力在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上再下功夫,推进教学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优质线上线下教育服务,提振信心、缓解焦虑,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问:校外培训机构何时能开课?有没有具体的时间点?
答:关于恢复时间的问题,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根据疫情防控、办学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要求,按“自查自评、书面申请、检查整改、公开承诺”的程序,向各区教委提出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可有序恢复。
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体现了广大学生、家长对教育更高质量的要求和期待,这也是“十四五”时期首都教育系统的目标任务。希望在未来,教育系统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师生家长以及全社会能携手努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推动问题解决以及教育质量提升,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问:在北京市整体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后,校园防控工作措施会有哪些调整和变化?晨午晚检、健康状况报告还要继续吗?“一米线”还有吗?校门口还测温验码吗?
答:比起社会层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标准相对更高。对中小学、幼儿园来说,未成年人的免疫力、自我管理和防护能力相对较弱。对高校来讲,高校的环境和运行特点是人员高度集中,学生要同吃、同住、同学习,无法像社会其他单位那样,能保持一定距离和调整工作方式。高校不仅有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餐馆、超市、校医院、家属区,还有高密度居住的宿舍、公共浴池等,在防疫上难度要大得多,所以标准要更高一些。此外,即便在非疫情时期,春季也是校园防控各项高发传染病的重要时期。
自去年以来,广大中小学、幼儿园、高校已建立了完善的日常疫情防控流程制度。本学期开始,各学校也会努力将这些有效的防控措施常态化,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勤洗手、常开窗通风;从要求佩戴口罩,到有意识地随身携带口罩,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及时佩戴,加以防护。心中的“一米线”问题也是去年特别强调过的,特殊的环境和场合下,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确保安全健康,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标准。
要特别强调,当下,正值春季,天气比较干燥,容易上火、呼吸道感染等。各学校不能放松标准,仍要坚持原有防控要求。市教委将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如此次从国内低风险地区返京返校的要求等,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