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赵伟获得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上周,记者走进赵伟所在的太师庄中学,聆听他的一段内蒙古支教故事。
太师庄中学地处密云水库上游,学生来自附近27个自然村。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赵伟在这里已工作6年。“看到本校的很多老师都曾到祖国贫困边远地区支教,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给远方的孩子送去知识和温暖。”赵伟说。
当如愿以偿获得赴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扶贫支教的机会时,赵伟说:“当时特别高兴,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就是带着这份喜悦,在参加国庆联欢活动后的第2周,赵伟与来自其他学校的老师一起踏上了奔赴内蒙古支教的旅程。
赵伟所支教的是大板第四中学。“从北京开车过去六七个小时,一路上时常颠簸。一下车,学校领导、老师就赶上前来迎接我们,紧紧握住了我的手。”在这段执教时光里,来自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与支持,始终温暖着我们这些支教老师。
带着亲人的关心和学校的期望,赵伟开始了支教生活。刚开始时,教学上有些不适应。当地使用的教材版本和北京不同,在考试考查内容和考核侧重点上也有区别。 赵伟努力调整,用心备课,积极适应当地教材。
每天早上6时起床洗漱吃饭,7时到办公室做课前准备,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再加上晚自习,每个教学日晚上都要工作到9时。考虑到许多学生的家离学校较远,每上10天课,休息4天。这样的教学周期对赵伟的精力体力是一种考验。为了更好地适应支教生活,赵伟每天严格执行日程安排,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在空余时间里,我常常边备课边吃同事送来的牛肉干,感觉体能增强了不少。”赵伟笑着说。
课堂上,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互动,赵伟常常结合所授物理知识,为学生变“魔术”,让他们在欢笑声中收获知识。“我在北京买了一些铅笔盒、水彩笔,同学们答对知识问题、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我就会把这些小礼品送给他们,以资鼓励。”
在这段珍贵的支教时光里,学生们那清澈、纯洁的眼神,令赵伟久久难忘。“孩子们可爱、善良,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常来跟我聊家常。” 离家500多公里的地方,俨然成为赵伟的“第二故乡”。
“记得疫情突袭的那段时间,学生都居家学习。我在学校宿舍里和家人视频通话,父母总是询问我生活是否适应,是否孤独。说实话,如果说一点儿孤独感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一想到能为当地学生带来知识,能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祖国各地的支持与关爱,再辛苦也值得。”
就像赵伟说的那样,路途崎岖挡不住远方的召唤,跨越千里的奔赴,只为让学生收获知识,快乐成长。
密云区主任太师庄中学主任齐春平说道:“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号召,由学校领导统筹规划,向新疆、西藏选派优秀教师,支援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学建设。未来,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工作,为更多学生送去知识和快乐。”
那段宝贵的支教经历,也成为赵伟心中永存的珍贵记忆,鼓舞着他在教学工作上不断钻研,继续前行。而大板中学的学生,也将对赵伟老师的钟爱,对太师庄中学的喜爱,对首都北京的热爱深深藏在了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