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人社局近日联合印发《北京市乡村教师特岗计划(2021—2025年)》,明确每年将招聘400名左右毕业生纳入本市乡村教师特岗计划。此次招聘重点是要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加强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
审美教育肩负时代重任,美术在乡村美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美育会为乡村和边远地区的乡民,尤其青少年埋下“美”的种子,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体验,在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关键作用。在乡村校推行和实践特色美术教育也有一定的地域优势。乡村有许多值得美术教师去挖掘的本土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都将有益于落实立德树人。
首先,在乡村地区的美育发展中,课堂是教学主阵地。城市校师资、设备等较好,课外兴趣班也更多。如何在乡村培育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对于乡村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挑战。相对于城市校而言,乡村校的美术课程实施可从以下两点进行思考:一是广大农村学校可以紧跟时代发展,尽量改善教学条件,尽量向发达地区看齐;二是乡村美术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本土美术资源,结合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教学理念设计课程。例如农村中常常有盖房子的情境,房子如何造型、内外如何装饰、庭院如何美化等一系列生活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艺术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再将主要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利用现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探索、解决,按课程标准倡导的“提出问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其次,在当下的美术社团建设上,教师通常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发美术社团活动。因此,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寻求自我发展,苦炼“内功”。聚焦到“如何建设和实施以乡村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美术社团”时,教师可以关注农村的普遍性问题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美术现象,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设有农村特色、有地方特色的美术社团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贵州一个农村美术教育经验交流活动视频中,教师展示的雕塑社团的教学成果,很多精美、有创意的作品都是用当地普遍种植、价格便宜的萝卜、红薯等雕刻完成的,可以说是一个就地取材进行美术教学的范例。北京地区也不乏特色传统工艺、材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去建设特色鲜明的美术社团。
《特岗计划》的实施会有效缓解乡村地区美术师资队伍水平偏低、数量不足等现象。乡村地区的地域特色是其天然优势,教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课程,乡村的艺术气息将会更为浓郁。
(姜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