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重视学校美育 提升审美素养

发布时间:2021-03-22 期号: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采访中,关于美育入中考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在学校中,美育课往往或有或无,时有时无。在国家层面上按照硬指标硬任务的方法,来促进学校美育上一个新台阶。在这个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育不仅是艺术门类的教育,也是在艺术门类之上的,对人类审美经验、审美感知、审美素养的教育。不能简单用艺术技巧技法课来代替美育。

  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助于青少年儿童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美育具有育人价值,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不曾缺席,历久弥新,意义重大。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美育的新认识和新表述,体现了新的高度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从育人方面更加全面地阐释了美育的价值,体现了育人价值的温暖和豁达,具有拓展性和主观能动性。学校美育,能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语文课本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什么是美术教材里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古诗注释背后的作者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浸润中,教育学生让美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其他学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而在审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新时代的学校美育要根据各校学情,结合社会力量,自主研发多种形式课程。学校美育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社会化和个性的培养。全国各地的各所学校地域资源不同,教学资源也不平均。在学校美育课程现阶段排课较少的情况下,学校以开展艺术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地落实美育,而且更能突显本校特色。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开发设计时遵循“全力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实施中以学生为本位,留给艺术教师更多的专业性发挥空间,因此能够形成对国家教材、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美育注重的是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理应多触摸、多观察、多体悟。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大合唱、集体舞、课本剧等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体验,还可拓宽视野;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等奇妙世界,不仅能激发个体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敬畏,更能进一步追寻人生价值。

  新时代,美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信息社会下的美术早已不限于一门学科或一项技艺,它为青少年带来更多精神属性上的支持,比如仪式感的延续、生活方式的塑造、审美体验的获得、文化自信的生成等。重视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现阶段很有必要。

   (姜思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