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当苦难追赶着不幸的孩子,当柔弱的少年无法抵挡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当疾病和灾难让本已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读书、求学,让他们梦寐以求、心生向往。宏志中学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灌溉了每个贫困家庭孩子的求学心田。
2000年4月,全国第一所专门招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的北京宏志中学成立。21年来,3200名宏志生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改变了自我和家庭命运,让人生出彩。
扬帆起航,数千家庭改命运
当初为响应“教育是最崇高的公益事业”这一号召,要在北京市教育发达地区创办一所专门招收家庭贫困学生的学校。经过多方考察,北京宏志中学于2000年诞生。截至目前,学校已毕业的宏志生全部考入大学。梦想的船从这里扬帆起航,数千家庭的命运也因此而发生改变。
贫困家庭的孩子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考宏志中学。学校德育副校长赵勇介绍,宏志中学面向贫困家庭招生,每年面向全市安排计划约100余人。满足条件的学生生可携带相关证明和材料,到学校进行面试和材料审核。学校给予报考资格认定并进行网上公示后,考生就可以报考宏志中学。面试内容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符合宏志生招生条件,确认是否具有报考资格等。被学校正式录取的新生在校期间可享受“四免一补”,即免交学杂费、书本费、校服费、住宿费,并享受一定数额的伙食补贴。
进入宏志中学的学生,不但能免除各项生活、学习所需费用,还能得到来自学校的悉心培养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奖学金制度,通过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目标考核制度,逐步由“补”的资助转为“奖”的激励,由“帮扶”转为“励志”,让学生有尊严地获得资助。
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学校成立了学情调研中心,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得到所信任老师的及时帮助。老师对可给予学生的帮助做出承诺,并放到学校专门构建的学生帮扶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需求及时找到相应的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宏志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厌其烦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无论是中午的教师办公室,还是校园角落或者晚自习后的教室,都能看到老师为学生答疑、辅导的身影。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家访制度,把关爱送到每一个家庭。建校十几年来,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共计重点家访近800次,架起了学校、家庭的桥梁,用爱心温暖每名宏志生的心灵。
21年来,宏志生全部考上大学,其中60%以上学生考入本科一批重点大学。此外,有32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3人赴美留学;2人获全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等奖,1人获北京市十佳中学生,2人获感动京郊十大杰出青年。大批宏志生在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踏实肯干,赢得广泛赞誉;一大批宏志生家庭脱离了贫困,过上富裕生活。
报答母校,他们用爱回应爱
“受人滴水恩,必当涌泉报。”接收到如此多来自学校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善意,宏志生比一般学生更加懂得感恩。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仍心怀母校,用实际行动做出回馈,将爱心一代代传递下去。
第二届宏志生张建东如今已经35岁,曾将半年津贴和第一个月工资捐赠给学校,并在母校十周年当天将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凝聚成一篇名为《感恩之花永不凋零》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他说,“与我曾经接受到的学校的关心、好心人的帮助、老师的教诲相比,这些都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2010届毕业生李志鹏高考时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和程乐、杨文等几个同班同学一拍即合,每年拿出一些积蓄,于2012年成立了“君子兰”奖学金。每年“五四”,他们都会相约在宏志,亲眼见证学弟学妹拿奖,也亲眼见证宏志精神薪火相传。
来自北京农村的皮丽雪如今已是一个5岁男孩的母亲。她仍清晰记得17年前考入宏志时坐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看到湛蓝的天空,那一瞬间她也看到了希望和温暖的未来。2011年,皮丽雪和同班同学张帆一起成立了润德奖学金。她说,“我们深知,自己的能力和这区区几千块钱的奖学金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很想借助这样的形式将所受之爱传递下去。”像他们这样,选择在母校设立奖学金的宏志学子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金额多少,都包含他们对母校的深深谢意,对学弟学妹的殷切期盼。爱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一年年传递着。
服务社会,各行各业成人才
21年间,一届又一届宏志学子刻苦学习、勇于担当、奋发有为。走出校园的他们成为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更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他们中有的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创业大潮。首届宏志生叶天生1988 年出生在东单银街天桥下,是名副其实的“拾荒男孩”。2000 年,恰值北京宏志中学建校,在学校和区教委的推荐下,经过严格面试,他得到了在北京宏志中学就读 6 年的机会。2004 年,他被学校推荐作为美国全球文教机构特邀的“爱优生”,获得全额奖学金远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基林高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2006 年,在东城教委和学校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到澳门理工大学就读。2015 年初,他创立北京松鼠山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科学生产实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成为朝阳区重点扶持技术性企业,至今已获4项发明专利、25 项软件著作权、国家高新企业认定、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等认可与资质。
他们中有的坚守平凡岗位,在各个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首届宏志生吴从亚大学毕业后成为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担任顺义区李桥镇吴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他从基层做起,调解邻里纠纷,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做好领导的好助手、百姓的贴心人。“村官”任满后,他又先后在顺义区投资促进局、北京市投资促局、北京控股集团等单位工作,目前担任北控城市发展集团杭州建德高铁新区项目负责人。2009年考入宏志中学的白菊大学阶段就读于四川大学,现在就职于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她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执法必严的工作作风站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第一线,工作之余还参加了卫生计生系统宣讲团,讲述卫生计生工作人员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她在2017 年被评为通州区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宣讲员”,2018 年获得北京市通州区“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他们中还有的回到学校,扎根教育沃土,成为传承薪火的杰出教师。刘彤2002年起就读北京宏志中学,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她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她多次进行区级公开课研究课教学展示,均获得好评。2013年从北京宏志中学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王连锐现任密云区第三中学物理教师,曾获区物理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创新教学器材实验说课二等奖。2005届毕业生单超从首都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被评为海淀区骨干教师,主持海淀区重点课题,并在高中地理课程建设方面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在海淀区高中课改“致思·问行”系列论坛主讲了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的建设。
宏志生是中国“贫寒人才”的一个缩影。每个人无法选择出身和家庭,也不能避免无法抗拒的不幸,但宏志这片沃土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的梦想能够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历经风雨洗礼,开出最美的奋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