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广大扶贫干部,道出了14亿人民的共同心声,并向10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颁奖,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进行表彰。为隆重表彰在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康柏利等1981名同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授予北京首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1501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其中有来自北京市的25名个人、20个集体获此殊荣。
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10人里:有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进大学的张桂梅;有设立“夏森助学金”,帮助180余名贫困生圆梦大学的98岁老人夏森;有80岁的“科技兴农”代表赵亚夫;有科技帮扶,为农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有绝壁开路,带头“拔穷根”的毛相林;还有开拓刺绣脱贫的白晶莹。此外,无法亲临现场见证这一时刻的4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虎;生前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的张小娟;生前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生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从2013年至2019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这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了2.2个百分点。2012年底,现行扶贫标准下尚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2%,比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都多。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在接下来的8年里,习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重大场合、重要会议、关键节点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央先后召开了5次大会、7次座谈会,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下沉到一个个贫困村,使全社会扶贫构筑起强大合力,让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三五”期间,全国更是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不到10年,近1亿人实现脱贫。2020年,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造就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主战场。截至2020年底,共有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扶贫烈士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我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还是不够勇敢。”这是一位扶贫烈士刚工作时在日记中写下的心声。那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黄文秀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成为了一名驻村书记。她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设垃圾池。2019年6月,因担心村里受灾,黄文秀深夜冒雨从百色赶回乐业途中,不幸遭遇山洪罹难。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贫困地区的物质条件需要改善,其中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同样不容忽视。此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中有两位教师,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扶贫必扶智,“输血”亦“造血”。对于每一个寒门学子来说,拥有一个学习机会是他们圆梦的必要条件。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虽身患绝症,却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创建的一所招收贫困女生的免费高中,至今已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入大学。她的女孩们大学毕业后,有的成为教师,有的成为医生,都成长成对社会、对人民有帮助的一股力量,反哺社会。“哪里农民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的李玉老师,2012年以来不顾70多岁高龄,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边陲一线,成为帮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财神爷”,帮助农民从零起步发展香菇产业扶贫。脱贫攻坚楷模夏森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离休后,仍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3.2万元,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目前已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来自延庆区第一职业学校的康柏利曾四次援疆,前后达6年之久。每年输送1万多名和田技工学生到内地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未来,我们仍要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再创一个灿烂明媚的春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十四五”精彩开局、全力实现乡村振兴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锚定艰巨任务,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必胜信念激起决胜决战之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姜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