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相关规定日前出台,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要求学校将手机纳入日常管理。这一要求有利于保护学生视力,可以使他们更专心投入学习,也可防止网络沉溺,利于身心健康。
不将手机带入校园,有利于保护学生视力。学生玩手机会损害视力。长时间玩手机,造成视疲劳,从而引起视力下降。调查显示,全国近2亿名在校中小学生中,视力低下者逾亿。近几年,北京高考体检中,考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近九成。近视学生几乎都存在长时间使用手机或电脑的习惯。学生不将手机带入校园,可以保障在校的6至8小时内不使用手机,日常使用手机时间大大缩短,对视力是极大的保护。
不将手机带入校园,有利于学生专心学习。手机在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干扰学生专心学习的心思。手机连上网络后,五花八门、图文并茂的丰富资讯,各种能带来成就感满足感的小游戏,往往对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将手机藏在课本下、臂弯里,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瞄一下。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玩手机使学生不能专心志致地学习,势必造成学业不精不实,明显表现就是成绩滑坡。所以,不将手机带进校园,有利于学生凝神聚气投入学习。
不将手机带入校园,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手机网络里有丰富的资讯,也有一些未经过滤的不良信息。近年来,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伤害已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不为社会大众接受、有违公序良俗的资讯,也对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不带手机入校,在客观上会减少学生浏览不良信息的机会和时间,降低对学生身心戗害的可能性。
教育部出台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将手机带入校园,是一项值得为之叫好点赞的措施。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在感叹一句“不能带手机进学校了呀”之后,就真正在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上配合,不再把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而是把心思用在学好知识、锻炼好身体上,为将来加入祖国建设做好学业、身体、心理、思想的储备。
(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