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家庭200段故事传承优良家风

发布时间:2021-02-01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洋  

  

  “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精神,我馆开展了以家教家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寇虎平说。由该馆策划组织的大型家风家教公益融媒体项目“家风故事汇”近日在新华广播、学习强国APP等平台重磅推出。

  故事汇精心遴选汇集50余位古今名人近200个优秀家教家风故事,以录制音频故事、制作电子书形式上线播出。故事内容分为家范传承、红色家风、时代风范三部分,叙述从古至今广为传颂、立德树人的家教家风故事,为数九寒冬增添了温暖祥和。

  其中,“家范传承”以中国历史上经典家风家训故事为主题,讲述范仲淹、苏轼、林则徐等古代名人流传千年的家风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德育人、注重礼义、诗书传家等优良家风;“红色家风”以近现代革命英雄人物家风故事为主题,讲述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谢觉哉与王定国等革命前辈的家风故事,重点展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舍身忘我的斗争精神,不谋私利、不搞特殊、为国牺牲、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时代风范”以新时代楷模人物故事为主题,讲述钟南山、陈薇、黄文秀、郎平等当代杰出人物的故事,展现他们为人民勇担当、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社教部部长梁红介绍,“家风故事汇”故事文本由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等执笔创作,音频由专业主持人录制,电子书图文并茂,设有“博物馆中的记忆”“他的故事”“带你游博物馆”等内容,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我们2019年和北京人艺合作,依托本馆资源,以话剧的表现形式进行家风故事会的展演活动。今年结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创办了‘家风故事汇’音频节目,并在学习强国、新华广播等几十个媒体平台上线,目前为止获得了2000万点击。”让优良的家教、家风走进学校、走进家庭,对于塑造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家风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多做协调,共同努力。我馆也将继续开展相关展览、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为传递优良家风、滋养大众心灵作出贡献。”寇虎平介绍。

   家范传承:崇家育人传天下 华夏风范美名扬

  “妻贤夫兴旺,母慈儿孝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深入人心、源远流长。“家范传世”版块复原了千百年前父母与儿亲之间感人肺腑的温暖瞬间。每个历史故事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来自父母的关爱、子亲的孝顺,无声传颂着华夏子孙崇德重信的品格与精忠报国的情怀。

  在音频线上故事中,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家教家风故事让人动容。范仲淹自幼丧父,但继父待他如亲生儿子一般抚养教育。母亲谢氏也对儿子寄予厚望,常以“孟母三迁”中的孟母自勉,给范仲淹讲古人发愤读书成才的故事。没有钱买笔墨,她就教范仲淹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为了节省上学堂读书的费用,范仲淹一边在醴泉寺帮忙做事,一边请住持教导自己读书学习。在醴泉寺的三年,范仲淹总是以最简单的饭菜充饥,还把吃剩下已经凝结成块的米粥用小刀划成粥块伴着野菜充饥,给后人留下了“划粥断齑”的美德故事。范仲淹担任过参政知事、苏州知州等要职。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他心系百姓,重教兴学,甚至把位置优越的自家宅院作为州学。范仲淹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知行合一的高贵品质,更贴合了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与父母对他的关怀和教育密不可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慷慨悲壮、语调激昂的诗句出自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他面对强权的不屈斗志,成为铭刻在国人历史记忆中的千古名句。文天祥自幼受到父母良好的家教熏陶。父亲文仪学识渊博,非常喜爱竹子,将书房命名为“竹居”,还时常拿竹子教导勉励文天祥。母亲曾氏出身书香门第,常给他讲故乡先贤的故事。受父母影响,文天祥从小便把竹子当作自己的榜样,立志做宁折不弯、硬朗有节之人。在良好的家教氛围下,文天祥熟读史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父亲去世时正值蒙古大军侵略南宋。母亲深明大义,告诫他要趁着守孝的日子多读书增长学问,多思考保国安民之策,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为民做事。母亲的话让文天祥豁然开朗,很快振作了起来。文天祥在家乡组建义军抗击侵略者。母亲拿出嫁妆和多年积蓄支持儿子的义举,甚至不惜变卖老家的房屋和田地,将所有钱款都交给儿子招兵买马。元军兵至临安,文天祥不愿屈服,在南方一带与元军经过三年鏖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面对威逼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绝不投降,最终慷慨从容地走上刑场,英勇就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用一生践行了坚韧不拔、忠义报国的浓郁家风,成了民族气节的化身,受到后世敬仰。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名人志士本着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将立志为国、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在展览图片中,关于梁启超先生“一生家国梦 几代赤子心”的标题介绍大气蓬勃、直入眼帘。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秉持“读书育人”的家教理念,告诫子女努力读书、自强奋进。他有九个子女。梁思永出国后选择了考古学和人类学。梁启超经常写信鼓励他要积极从事考古研究,报效国家。梁思永学成后投身中国的考古事业,成为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梁启超曾希望女儿梁思庄出国后学习生物学,但女儿对生物学没有太大兴趣。梁启超知道后写信给女儿道:“我建议你学习生物学,未必符合你的想法。你应该根据你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业方向,不要受父亲的影响。”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女儿的信任和关爱。后来,梁思庄选择学习图书馆学,精通多门外语,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家严谨治学、兴教报国的家风,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更因此被誉为“满门俊秀”。

  红色家风:峥嵘岁月寄家思 星火传承育后人

  温暖的春夜,一位29岁的青年在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简陋的柴房里聚精会神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端来粽子与红糖汁。潜心翻译的他却蘸着砚台里的墨汁把粽子吃掉了。这位青年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是由他翻译完成的。

  在翻译时,陈望道的手边并没有更多的译本可供参考。他逐字逐句地斟酌和推敲,“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1920年4月底,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书的翻译。同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译本得以在上海出版。

  作为家中的长兄,陈望道凡事都为弟弟妹妹作出表率。他最小的弟弟陈致道曾在义乌几所中学担任校领导职务。每次见面,陈望道都要细心叮嘱弟弟:“要坚决听党的话,认真贯彻执行。”他晚年常常叮嘱后辈说:“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往大了说,国家的兴盛与否与教育有很大关系;往小了说,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会影响民族大业。”在临终前,他还殷切地交待儿子们:“一定要把孩子们教育好。”陈望道留下的优良家风会一直薪火相传,泽被后世。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挚友蔡和森的评价。蔡和森的家庭是现代史上一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母亲葛健豪是一位革命的老母亲;他和妻子向警予都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革命烈士;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入党的党员,后来也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是秋瑾同乡,一直崇拜自号为“鉴湖女侠”的革命志士秋瑾。她积极支持爱国青年组织救国运动,并提供自己的家为聚会场所,借钱支持学生赴法留学。50多岁的葛健豪还毅然选择与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一起踏上远赴法国的大船。她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了,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回到祖国后,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撰写、发表了大量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宣传家。妹妹蔡畅投身妇女解放运动。母亲葛健豪一直在背后支持儿女。深明革命大义的葛健豪老人以一生的言行懿德造就了“献身革命,忠党爱国”的红色家风。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沐浴在这正气浩然的家风中,成为中华民族铁骨铮铮的忠诚儿女和一代英杰。

  “为国奋勇不曾悔,甘洒热血写春秋。”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白山黑水间和抗联战士一起与日寇周旋。1935年,赵一曼率领部队在与日军作战时不幸受伤被捕。面对严酷的审讯,她咬牙说出了唯一一句话:“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抗日!”1936年8月,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写下遗书:“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代代仁人志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启迪后人努力学习、不断奋进,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

  时代风范:今朝奋勇击千浪 “和合”新风永流传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优秀儿女,包括一代代科学家、运动员,都把家国情怀、赤诚报国、为国家建功立业视为最高梦想和追求目标。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钟南山院士当之无愧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从疫情开始之初,钟南山就心急如焚,日夜不停地投入工作中。1月18日晚,他临危受命,连夜奔赴武汉,奔赴指导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他对全国疫情给出科学预见:4月底可基本控制。他对此充满信心,也给全国人民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说起钟南山的成长之路,不得不说他的父亲钟世藩对他的影响。

  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在中国儿科学,特别是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钟南山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父亲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优良品质的熏陶。

  在钟南山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在工作时有很多好习惯、好品德让他牢记在心,一生难忘。他的父亲填写病历时会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哪怕不是医学专业的人拿起病历也都能“看得懂”。父亲开药方总是先替病人和病人家属着想,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能少用药就少用药,能用价格便宜的药就不用价格偏贵的药。父亲的医者风范如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对钟南山的成长影响巨大。当自己也成为一名医生后,他自然就学着父亲的样子,把这些传承了下来。

  人们常说钟南山是“国士无双”,称赞他的爱国精神和高超医术。钟南山回忆往事时则表示,自己的爱国之心,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和教导。

  在广州解放前夕,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派人动员钟世藩带上医院的13万美元和全家人一起连夜撤往台湾。钟世藩对来人的回复掷地有声:“是中国人就得待在这里,而不是离开!”

  钟世藩和全家人冒着被国民党报复的危险留在了广州。等解放军一进广州城,他立刻就把医院的13万美元全部交给当时的临时军事管制委员会。钟南山说,父亲这种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追求,对他产生了直接影响,“父亲毕生都把救死扶伤、帮困助弱、悬壶济世作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他对医生这个圣洁的职业有执著的追求,总是希望别人过得更好、更幸福一些。”

  抗疫战场上的另一位杰出代表,负责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陈薇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1966年2月,陈薇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山水秀丽的兰溪,从小就是“学霸”。18岁那年,她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22岁时又成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生。1991年,从清华硕士毕业后,陈薇的人生轨迹出现较大改变——她被特招入伍,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从此踏上一条科学研究的艰辛之路。

  2020年1月26日,与许多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和湖北的抗疫战队一样,陈薇也率队来到武汉。从到达武汉的那一刻起,她和同事就在一座帐篷式的移动检测实验室里不分昼夜苦战,集中力量进行疫苗研制和其他应急科研的攻关。当时,湖北核酸检测能力不足,陈薇便主动请缨,带领团队研发出新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病毒的快速检测,加快了对感染者的诊断速度。

  从1月26日进驻武汉,到5月17日完成任务离开,陈薇和她的团队在武汉苦战了113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9月,当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陈薇院士再次回到武汉时,人们纷纷称赞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事后,一位记者问她:“您每天和病毒这样近距离接触,到底害不害怕?”“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陈薇的笑容温柔而坚定,“从我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陈薇的儿子名叫麻恩浩。当年暴发“非典”疫情时,他还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因为想念奋战在前线的妈妈,竟对着电视机“亲吻”起妈妈来。后来,妈妈去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时,他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这位勇敢的少年主动申请跟随妈妈到那里去做志愿者,成了唯一一名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时援非的中国中学生志愿者。到了选择终生职业和理想的时候,麻恩浩又毅然跟随妈妈的脚步,也选择微生物学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成了一名以全优成绩毕业的优秀青年。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麻恩浩认为,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有妈妈的身影。

  多年来一直奋战在病毒研究一线的陈薇,能陪伴丈夫和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但她对科学事业的认真、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尤其是面对危难时刻的勇敢与坚定,儿子都看在眼里。这既是默默的言传身教,也是润物无声的家风。

  还有郎平。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郎平不仅是运动员、世界冠军和金牌教练,还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但不为人知的是,她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同样是受到家庭的深远影响。

  1960年12月,郎平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那时正是中国最寒冷和饥饿的岁月。襁褓中的她身体虚弱,母亲只能用小米粥给她补充营养。后来谈起当时的情景,郎平的母亲说:“那时的生活就是那样,没什么奇怪的。”也许正是母亲对待艰苦生活的这种平和理念,对日后的郎平产生了极大影响。

  郎平的父亲喜欢体育,一有机会就带着她到北京工人体育馆看比赛。在父亲的带领和熏陶下,排球给年幼的郎平留下了美好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郎平越长越高,13岁时在同龄人中就很显眼了。1973年4月的一个周末,郎平永远不会忘记,北京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排球班的老师到学校挑选队员。她因身高出众而被选中参加测试,内容有弹跳摸球、速跑等项目。郎平的心怦怦直跳,她想:要是能被选上,该是一件多么快活的事情呀!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选拔,当时身高1.69米的她果然榜上有名。从那一天起,排球就成为郎平生活的一部分,与她结下了一生之缘。

  排球班的训练从6月一直持续到骄阳似火的8月。起初,训练内容还让人感到轻松,但随着难度的加大,一些队员产生了畏难情绪。郎平也感到了训练的枯燥、乏味和艰苦。父母察觉到她的情绪,便叮嘱道:“平平,吃点苦不算什么。你既然喜欢打排球,就不能半途而废。”在父母的鼓励下,郎平经受住了体质与意志的考验,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从那以后,她都是独自一人去体校,日复一日,最终凭着良好的身体条件和素质,凭着突飞猛进的球技,从短训班到了长训班,成了排球班的一名正式队员。从小学到中学,郎平一直没有放弃排球,终于在1978年被袁伟民教练看中选入国家队,踏上排球职业生涯的不断超越之路。

  凭着青春热血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以“铁榔头”著称的郎平与女排姐妹一起,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奇迹。历经风雨,她又作为主教练,以更加顽强坚韧的毅力和拼搏不息的精神率领新一代中国女排重回世界排坛巅峰,让中国女排成为第三支夺取了10个世界冠军的女排球队。

  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用亲身经历树立了新时代家风楷模,让以和谐、和善为核心的“和合精神“不断传承,使中国文化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

  记者手记

  家风故事汇,汇聚正能量。在采访过程中,展览图片里一双双饱含深情、深邃坚定的眼神,音频故事中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千。

  家是休整疲惫、释放压力的居所,更是给予温暖、抚慰心灵的港湾。家的背后,是亲人的微笑,是父母的关怀。良好的家教,醇厚的家风,孕育着健康向上的心态,更会塑造自爱自强、坚忍不拔的品行。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优善纯良的家风宛如一阵春风,时刻滋润着家庭的子女、家族的后人。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勇于拼搏、顽强奋斗;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厚重信,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力量。

  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资讯。青少年在各式各样的信息面前常略显被动,不知所择。而优善纯良的家教家风,对引领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良家教家风成为,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优善醇厚的家风成为“传家宝”,吹进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家庭,吹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