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新时代北京学校体育改革备受瞩目,影响深远。我们筹化酝酿了两年之久,拿出这一套改革方案,吹响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冲锋号。”1月18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和《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保持全国领先。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中小学体育二十条》主要是针对中小学体育改革的基础问题、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凝练出的20项具体措施,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改革的刚性要求。
不得以任何形式
挤占体育课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将建成,形成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各区各学校要分别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按照教学规律,合理构建体育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爱好。鼓励各学校不局限于体育竞赛项目,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体育教育,使学生普遍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及其他形式,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并合理确定体育活动强度。
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而且要增加课时,保证课外锻炼时间。本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
学校还要利用课间、课外等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每天通过跑步、跳绳、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在校进行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进行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等练习。《行动方案》还提出,学校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市级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刘宇辉表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适合跑、跳、投这种相对比较剧烈的锻炼,也有体质有差异的孩子。我们强调体育的多样化、可选择。最后,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2种或以上享受终身的体育锻炼项目。”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计入教师工作量
学生要动起来,学校更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体育素养,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做好表率,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
各区要建立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小学低年级教师经过专门培训兼上体育课。各区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和工作量。要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
本市还将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动解决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各区要加强统筹,针对场地不达标的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具体方案。本市还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半价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各区要列出开放清单和目录并公开,就近就便满足中小学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要努力形成师、生和家、校、社共同推进学校体育的良性机制。中小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稳妥审慎推进体育考试改革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积极推进体育考试改革,科学设置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核)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稳妥审慎推进体育考试改革,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推动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本市将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全周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每年3月底前,市教委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并作为各区政府及校长、体育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本市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建设并应用好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同时,本市还将严格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校医,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中学体育教研员孙卫华认为,该文件的出台明确体现出体育“育心促智”的功能,体现“教会学会”。文件明确,学校要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养成为导向,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将教师的评价导向,从‘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孙卫华说,文件还对体育课程时间给予很大支持,小学到高中的12年增加了更多课时,在课程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相关链接: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二十条
1.各区各学校分别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按照教学规律合理构建体育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爱好。鼓励各学校不局限于体育竞赛项目,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体育教育,使学生普遍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及其他形式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并合理确定体育活动强度。
2.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 5 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 45 分钟的课外锻炼。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
3.学校要利用晨跑、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每天通过跑步、跳绳、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 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进行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等练习。
4.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杜绝说教课和碎片化教学,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深化小班化教学、走班制、大单元、长短课和“一校一品”等改革成果,每年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5.各区各学校要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特色。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注重武术、舞龙舞狮、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社会体育场馆和学校合作开设体育课程。建设一批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
6.各区要制定实施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学校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体育素养,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做好表率,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各区要建立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聘请国际优秀体育教练来京为体育老师开展培训,也可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各区各学校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
7.各区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同工同酬,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和工作量,关心关爱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要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科学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
8.各区要加强统筹,针对场地不达标的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学校运动场地配备不足的问题。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半价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各区要列出开放清单和目录并公开,就近就便满足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
9.学校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市级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10.建立完善各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奖励评估机制。鼓励各区、各中小学校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体育职业俱乐部等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校“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11.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全周期体质健康档案,为科学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12.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卫生保健机构作用,做到区有保健所、校有保健室,严格按照学生人数 600∶1的标准配备校医 ,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3.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学生比赛、学术研究、规划管理等方面,与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实施学校体育海外引智计划,每年选聘一批优体育教师到中小学开展培训。
14.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建设并应用好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帮助家长更好地提高健康意识,掌握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深化家校合作、共助学生健康成长。
15.在政府补贴、捐资激励、税费减免等方面,完善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活力。强化规范管理,制定准入目录,加强考核评估,公布负面清单,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社团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组织体育赛事等提供保障。
16.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守护人。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行为习惯。放学后、寒暑假及节假日,引导督促孩子每天完成至少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促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鼓励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
17.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中小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18.各区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范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运动风险防范,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制。强化师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伤害,坚决杜绝“校闹”等极端事件。
19.加强对政府和学校的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20.各区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做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经费和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