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初中学考体育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发布时间:2021-01-12 期号: 1525期

——访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国礼

 

  为进一步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国家对中招体育进行改革。各地中学逐步增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提高了体育在中招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针对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北京考试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国礼。

  

  记者:对于加强体育锻炼,您觉得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张国礼: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锻炼,都含有体育,都有身体骨骼肌的活动,都有新陈代谢的增加,但价值导向有所不同。

  体育教育带有教育目的,更适用于学校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课程体系,目标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活动,以个体的兴趣、娱乐为导向,是相对自由的体育活动。而体育锻炼,是以健身、健康为目的,要有意坚持的身体活动。针对学生而言,更多的偏重于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形式。

  体育运动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身体发展角度讲,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从心理发展角度讲,一是体育活动可以缓解青少年不良情绪,释放各种压力。二是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抗挫折能力也伴随运动的开展得以提升,这对锤炼意志、塑造人格非常重要。同时,青少年的发展过程涉及自我认知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通过这样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恰当认识自己,健全人格。三是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提升积极的心理品质。恰当的体育活动能使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成功感、快乐感。在集体性(团体性)体育项目中,青少年和队友可以建立深厚的友情,增加“乐商”,增加积极的心理资本。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增强,还是对其心理社会性的发展,体育运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记者:针对初中学考更加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分数所占比例,您有怎样的感悟?

  张国礼:中国的学校体育,经历了前期的技能体育、温柔体育到现在的应试体育,实属不易,但与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不能划等号。提高体育分数所占比例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不是目的。应避免陷入简单的应试体育,避免体育考什么,学校教什么,避免学习体育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同时,当前提高体育分数所占比例,也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包括一些特殊儿童,避免学生产生体育焦虑、运动压力,那样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记者:您对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有哪些建议?

  张国礼:从学生自身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需要用心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体育项目和运动方式。

  好动本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受时间、环境等因素所限,一些青少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从而减少了对运动的热情和兴趣,令人感到遗憾。为了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青少年要主动发掘自己的运动爱好,平日里多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多关注一些体育赛事,也可和学校体育老师多沟通,进而增强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激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从体育老师的角度讲,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效能感。在体育课教学与实践中,老师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体育教学,多采用游戏形式开展体育教育,多采用竞赛模式激发孩子运动兴趣,让孩子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着力树立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让孩子体验到体育课的愉悦感和效能感。这些对促进孩子心理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

  从家长角度讲,在思维认知上,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树立“崇尚运动,健康至上”的理念,多了解相关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要从内心认同体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和认知发展。在运动选择上,建议家长与孩子一道参与青少年热衷的体育运动,也可以一起观看孩子喜欢的体育比赛。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周末一起爬山等,都有助于提高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激发运动热情。在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能得到良好发展。

  

  记者:对于督促不爱运动、体型肥胖的孩子积极加强体育锻炼,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国礼:对于不爱运动的,尤其是因此造成体型较为肥胖的孩子,建议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努力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老师和家长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设立符合其自身条件的运动目标,运动过程要循序渐进,控制好每次运动的时间与强度,重点是让孩子体验到由身体锻炼带来的自信与喜悦。同时,对于孩子由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功和进步,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热爱运动的生活态度,促使他们养成规律运动的良好习惯。

  

  记者:请您谈谈青少年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张国礼:从性格角度看,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运动,外向的孩子可选择参加集体体育项目,如打篮球、集体爬山等;内向的孩子可选择参加一些个人体育项目,如游泳、跳绳等。另一方面,要鼓励多尝试与自身性格特点相反的体育运动项目。性格较内向的孩子,鼓励他多去参与集体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这样的尝试与参与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心理发展的完善非常有益。

  

  记者:对于将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建设有效结合,您有怎样的建议和方案?

  张国礼:学校体育课要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儿童青少年喜欢游戏、竞赛的模式。学校不仅要开足、开齐体育课,还要创新体育课教学模式,多采用游戏和竞赛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情感体验和卷入度。要注重体育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评价,评估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情绪获得感和愉悦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