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2020年,在每一个抗疫的现场,尤其是疫情最为严峻的那段日子,除了辛苦忙碌的医护人员,还有一群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分团委书记兼校团委副书记刘睿基就是其中一员。3月10日至22日,在学校线下教学因疫情防控要求不得已按下暂停键的那段时间,他和同事、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批奔赴新国展开展语言翻译服务。他带领团队用专业的外语优势,以译抗疫,在“国门前线”当好语言翻译官、,国家外交员,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需要,为首都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2703小时的坚守让人感到骄傲
“您好,对!我是二外刘睿基。明天入境的航班来自哪里?”“好的知道了。还需要紧急增加4名英语志愿者?好的,没问题,明天我们一定准时到!”
今年3月,“外防输入”形势严峻,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用新国展作为入境旅客分流转送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了解到新国展急需语言翻译志愿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临危受命,火速组建多语种防疫志愿者团队,奔赴新国展一线为入境外国旅客提供翻译服务。
新国展的志愿项目具有“急难险重”的特点。北二外启动A类应急志愿体系。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志愿团队仅在2小时内就招募完毕,16小时内全部完成线上培训并到达岗位。
33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由刘睿基带领,作为第一批语言翻译工作志愿者奔赴国展一线,肩负守卫“国门”使命。在13天里,他们累计服务时长2703个小时,共为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了多语种翻译,处理数据文件6200多份,发放物资21000多份。刘睿基说:“2703个小时,在人生的长河中很短,但对团队的每一名成员来说都是一生的财富。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每一份认真,都关系着首都北京的安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代表首都青年的形象。在这2703个小时中,我们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第一天到达新国展,来来往往的警车、救护车,进进出出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工作人员,如此震撼的场景给志愿团队全体成员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每个队员感觉到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作为领队的刘睿基说:“我们的工作全程需要接触入境外国旅客,人员复杂、流量大、任务多。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和危险性,确保安全是开展志愿服务的最大前提和重中之重,科学排班、劳逸结合、交通调度、物资保障等都必须事无巨细确保万无一失。大家丝毫不敢大意地进行全面消杀,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做好防护。被他人需要的使命感最终战胜了内心对病毒的恐惧感。”
“你怕不怕?”刘睿基回忆,当时有人曾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说,说不怕,是假的。但祖国的召唤更让我们热血沸腾。他带领的这些队员只有20出头,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孩子,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和N95口罩,一天下来汗水浸湿了头发,脸上留下深深的“天使印记”,甚至有学生的鼻梁都被磨破了。再苦再难,他们都没有退缩,而是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如山的责任。刘睿基说:“我是一名辅导员,也是一名共青团干部,参加过很多志愿服务。这一次看到学生能在非常时期走出家门,义无反顾地冲向当时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地区,说句心里话,我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骄傲。”
用专业语言服务架起中外沟通桥梁
不同于过往的翻译工作,这次防疫现场的多语种翻译志愿服务,不只是机械的文字转换,更是特殊情境下的面对面交流。经过机场漫长等待转运至新国展的旅客,情绪比较容易激动。语言沟通的障碍,不熟悉办事流程的困惑,让本已焦躁不安的旅客的脾气很容易被“点着”。志愿者需要克服厚重防护服里的闷热和戴上N95口罩的呼吸困难,细心耐心扮演好“心灵疏导员”角色,用友好的笑容抚平境外旅客的焦虑,用自信的语言传递中国的声音。在现场,他们既是语言翻译员,更是国家外交员。他们需要时时保持警醒,处处体现温情,一言一行彰显北京态度,一举一动体现中国做法,通过娴熟的语言、专业的服务架起沟通中外的桥梁,讲述好中国故事。
刘睿基回忆,执行任务期间,遇到一对来自丹麦的年轻夫妇。他们带着8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经北京转机前往杭州,被转送到新国展前已经在机场滞留了一天。孩子们的精神很疲惫,大人也很着急。由于无法提供登记需要的航班信息,办理流程出现卡壳。孩子们困得睁不开眼睛,不停地嚷着“how long time(还要等多久)”。试过多种办法的志愿者又打通了航空公司的电话,隔着电话逐一核对信息,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登记手续,将一家四口送上前往酒店的大巴。上车前,孩子们终于露出笑容,小女孩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志愿者说了一声“谢谢”,年轻夫妇则向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在刘睿基和团队伙伴看来,这对夫妇是在向中国志愿者表达谢意和肯定。
每当看到外国游客在自己和伙伴的帮助下顺利办完手续,刘睿基的脸上就会露出笑容。他说,团队成员感觉自己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想到自己和团队成员也成了全民战疫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守卫身后的家园,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以奋斗的青春服务祖国需要
在新国展的抗疫现场,刘睿基和小伙伴一起见证了举国同心汇聚起来的磅礴力量。看到新国展一天之内从空荡荡的大厅变成组织高效、运转有序的入境人员分流转送点,有学生在思想汇报里写道:“课本中写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我感到非常震撼、非常自豪。”
结束一天的志愿服务后,常常已是凌晨1点了。刘睿基回忆,每当他和队员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返回酒店的班车,无论多晚,班车司机都会做好准备,默默地等候他们。打开座位上的食物袋,看到一张写着“敬爱的志愿者朋友,你们辛苦啦!”的小纸条时,瞬间就能感受到暖意。正是这样的暖心关怀,帮大家驱散了一天的疲惫。在刘睿基看来,虽然冲锋在抗疫前线的是医生、警察、志愿者,但是在他们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同胞。当疫情来临,祖国需要的时候,人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倾注心力。
刘睿基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我们是志愿者,我们这支队伍的专业是语言,刚好国家有需要,刚好我们能做,那我们就一定要尽全力做好。”
刘睿基和团队撤离新国展的翻译岗后,全国、全球的疫情并没有结束。他们下定决心,要继续为这场战斗贡献力量。在天津成为第一入境点后,他和团队成员为南开大学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了相关工作制度、机制和工作流程模板。在昌平隔离期间,他们“离岗不离责”,积极号召居家同学投入“以译战疫”斗争,翻译多语种疫情防控视频十多部,向世界各国介绍抗击疫情的中国做法、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隔离结束返校后,刘睿基继续带领伙伴从抗疫一线走向宣讲前台,以鲜活的故事、真挚的感情讲述青春战疫故事。
“亲身经历新国展的这次志愿服务,让参与其中的每名成员的独家记忆都汇入了全民战疫的国家记忆之中,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刘睿基看来,新国展语言翻译志愿服务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刘睿基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讲好抗疫故事,推动宣讲进课堂、进宿舍、进支部,宣讲伟大抗疫精神;发挥语言优势,储备涵盖10多个语种的翻译志愿者,与疾控中心、市外办合作,译制多语种防疫视频,为各国驻华大使馆提供帮助;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相结合,为在京外国人提供防疫知识宣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