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试卷”——记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教师徐立红

发布时间:2020-12-21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洋

春风之和煦在于润物无声,为师之关怀始于点滴细节。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初中班主任兼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徐立红,历经二十四载辛勤耕耘,秉持尊重学生想法、平等对待每个孩子的施教理念,用默默的陪伴,温暖无声地守护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答出一份完美的“班主任试卷”。

徐立红认为,作为班主任,在面对朝气蓬勃、彰显个性的青少年时,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岁月,使他们在知识学习和品格塑造上都能取得进步与完善,是一位深扎在三尺讲台的“育人园丁”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学生心中的“重要人物”

在徐立红的教师生涯中,一位“为人豪爽”的学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老师,我有大小两个网络社交账号,您想加哪一个?”自信中透着些许骄傲的语气,让徐老师一时犯了难。“这有什么区别呢?”“当然,大号可是我添加重要人物的,是最体面的社交账号。”

“好,我加这个账号!”就这样,徐老师轻松地与“为人豪爽”的学生张军(化名)建立了联系,也成为他心中的“重要人物”。

“老师,我来带队!”体委因病请假,张军主动请缨,带领同学出操;“老师,我来挂!”窗帘挂钩脱落,张军高大的身影即刻出现在同学面前……这就是张军,喜欢挺身而出。

校园生活学习既紧张又充实,张军也在这氛围中不断进步成长。可一次突然的“消失”,让大家替这位平时“为人大气”却又“稍显张扬”的同学着实捏了把汗。几天未知行踪,家长心急如焚。徐老师按捺住心中的焦急,向他在班里的“好哥们儿”询问去向,原来是和校外人员发生冲突,不敢回来面对家长与老师。徐老师在充分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利用手机短信与他聊天谈心。张军由质疑、疑惑到完全信任,终于卸下包袱,跟随焦灼的父亲回家。

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去主观刻意地将学生分类,是徐立红24年班主任教学生涯积累的宝贵经验。就像这位为人豪爽的学生,既勇于展现自我,又难免激进过度。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对刻意的引导与关心有时十分抵触。轻松的对话,默默的守护,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用心温暖他们,这是徐立红与学生独特的相处方式。

只属于师生间的约定

“我答应您。平常我们只会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互相进步,按照您期望的发展。”

“小茜(化名),我把你加为好友,把你当成朋友吧,希望我的班长能够拥有健康、快乐。”

以上的聊天记录是当时作为班长的小茜与徐老师的网络对话。小茜乐观开朗,品学兼优。在校元旦联欢晚会的筹备活动中,小茜与一位同学互生情愫。家长面对孩子的情况束手无策,向徐老师求助。徐老师凭借对小茜的了解与信任,与她约定,先把思绪放一放,全力以赴应对升学考试,等毕业之后再客观面对这份感情。而这也成为一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专属约定

“情窦初开,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既是懵懂的,又是唯美的。作为家长和老师,在细心呵护孩子成长的同时,平等沟通,谆谆引导,才能让孩子更加成熟理性地面对彼此间珍贵的校园情谊。”这次成功的教育经历,让徐立红在如何面对学生早恋上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老师的陪伴,无声地守护着学生的心灵。而学生的成长,也给老师带来很多感悟。疫情期间,学校组织“我是校园朗读者”活动。学生小鹏(化名)的父亲是骨科医生,要去甘肃医疗支援,在站台转身的一刻,小鹏感受到父亲从未有过的伟岸与力量。他选择朱自清的《背影》来朗读,饱含深情的声音让徐立红感叹孩子的成长,也为小鹏感到欣慰与骄傲。

平等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徐立红常说,在班集体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丰富多样。课堂上老师是“授业解惑”的长者,课下老师可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果将班集体比作“家”,那么老师就是学生亲近的“家人”。徐立红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也成为“家人”之间的对话。

与家长沟通,平等与尊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家长与老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遇到问题,沟通与理解才能消除误会,弥合分歧,共同进步。“有的家长曾建议我在开家长会时要有气势,我觉得家长说的也非全无道理。可换位思考一下,老师在讲台上气场过强,学生家长会是怎样的感觉啊。”

“老师,孩子我就拜托您了。我说什么他都不听,生气甩门就走。”作为班主任的徐立红,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话语。此时她常常会说:“孩子不听,说明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您应该高兴才是。”看到家长频频点头,她会接着说:“面对有主见,有想法的孩子,我们家长说话时,就要讲究些方法了。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耐心倾听,听听孩子的想法,说说自己的看法……”

多年来,徐立红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信任。孩子厌学了,家长会说“徐老师,您帮我劝劝孩子”;孩子浮躁了,家长会说“徐老师,您看我家孩子这阵子,总静不下来,不知道怎样办”……徐老师仿佛成了家长的依靠!

她不但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也是一位能力出众的语文教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成功的前奏作文指导》 《音乐巨人贝多芬》……徐立红成为一节节市、区研究课的主角。

徐立红说,她喜欢聆听同事、教研员、专家的点评指导,在倾听中改进。正是用心聆听、永攀高峰的治学态度,引领着徐立红在教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2006年《纸船》获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2013年《孤独之旅》获区第十一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大赛双一等奖,论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减负增效之语文作业配餐的应用》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96月,年近五十的徐立红随校团队清晨6点半乘车颠簸近9个小时来到内蒙古,马不停蹄奔赴汐子中学。4点多听课,5点多上课,疲惫的她,站在讲台上却意气风发。当听到汐子中学的领导、老师说徐老师的课,震撼时,徐立红笑了。不停探索,不断进步,在教学的道路上,她还会继续这样折腾下去。徐立红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语文教学与班级建设的最前线,用严谨的治学、平等的交流、尊重的态度,赢得了班级学生与家长以及同行的信任与认可。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