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洋
李玉萍,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通州区十佳班主任、“运河育人杯”优秀班主任等奖项,多次为通州区青年班主任做岗前培训。从事班主任工作18年来,李玉萍善于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温暖与智慧开导引领学生。无论是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等生”,还是别人眼里的“问题学生”,她都会用实际行动尊重、理解、支持每一名学生,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我深深感到,作为班主任,温暖学生的心灵最为重要。我要求自己给学生的教育是温暖的。班级建设中,我努力营造温暖快乐的氛围。每次接手新班级,我都会把这个愿景告诉学生,希望他们在班级中永远温暖快乐。”这是李玉萍一直秉持的带班理念,也是她多年来的工作信条。
教育笔记承载温暖与支持
“我发现小雨像个受伤的小猫,总在寻找我的安慰。这个外表开朗、内心却很自卑的孩子太需要保护和鼓励了。她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有一些局限与不足。我要充分地信任她,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指引她更加积极、阳光。”这是记录在李玉萍教育笔记里的一段话。
多年来,李玉萍坚持书写教育笔记,其中记述了自己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这里面有许多具体的事例,但更多的是她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的感悟。“小童曾经很叛逆,也对我有深深的抵触。对老师的任何劝导,他几乎都“拒之门外”,和我见了面也不愿打招呼。我曾经为此而困惑,不知如何与他沟通交流。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春风主任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多启发。他说,要像赞美春天一样赞美学生。是啊,要带着一颗发现美的心,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学生。从这以后,我常常用赞赏的心态,观察发现小童身上的优点,并鼓励他继续努力,用更加饱满的状态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没过多久,我发现小童“变了”。他不再处处顶撞老师,不再听不进去任何意见。有一次在校园里,他主动跑过来和我打招呼,加入我和其他同学的谈话。那一刻,我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我相信,在与小童的互动中,我自己也有更进一步的成长。”像这样一页页的记录,是李玉萍在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真实写照与深刻感悟,更是她对班上每一名学生寄予热忱鼓励与殷切期盼的体现。
网络空间记录经验与感悟
随着网络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了李玉萍与学生互动沟通的新桥梁。而网络里的点滴记录,也见证着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将会更加开放包容。
“在班级里,不能总是表扬最好的学生,还要经常表扬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这样才能激发所有同学的进取心,让大家彼此扶持,共同进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从细节入手,全心投入,让学生在爱与支持中成长。”这些简短而精炼的话语来自李玉萍的个人网络空间。“温暖与支持”“关爱与成长”成为这位奋斗在教学一线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宗旨。
在李玉萍的网络空间里,既有一次次成功解决学生问题的经验记录,也有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与鞭策。“不断反思自身不足,调整沟通方法,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李玉萍教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次,李玉萍批评了一名上课听讲不集中的优等生。她本意是让学生别漏听重点知识。或许太心急了,她说的话有些重,学生脸上表现出了愤怒之情。“自己又何尝没有错误呢?学生不听讲难道就没有自己讲得不吸引他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件事的反思,“作为老师,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成了李玉萍在与学生互动时的自我要求。
温暖与支持是班级工作的核心,而运用方法得当,则是推进工作的“助力器”。班上一名学生脸上有雀斑,经常为此烦恼。课堂上,李玉萍借助苏东坡与妹妹写对联互嘲的故事,阐述人们要正视自我和他人的优缺点,不以貌取人,心灵美是最美的这一观点。李老师“无心”的讲解,既鼓励了这名学生,又引导了全体同学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
封封书信寄托希望与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要细心发掘,用心体会,成为孩子们知心的‘班主任朋友’。” 一句温暖的话语,见证了一位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曾与他人言”的暖心故事。除了记录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与收获,李玉萍还通过书信建立了与孩子沟通的心灵桥梁。
“黑色的外套,小小的身影,无声地在冬日的校园里前行。”这是李玉萍对学生小佳的印象。平日里,小佳在班里沉默少言,上课时也总是低着头。无论春夏秋冬,小佳总是穿着黑颜色的衣服。李玉萍不知如何帮助她,便默默地买了一件蓝白相间的棉衣送给小佳。
从此之后,小佳便经常与李老师书信往来。一封封书信记载了小佳许多不曾与人倾诉的心事,而李老师的每次回信,总让小佳感到温暖与理解。“孩子毕业很多年了,但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每当在生活中遇到困惑,她都会给我写信,听取我的意见。而我也总对她说,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李玉萍欣慰地说。
潞河中学初一年级主任李玉顺这样评价李玉萍:“李玉萍老师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坚持以‘建设温暖班集体’作为班级建设工作的重点,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我看到,许多学生家长愿意主动找李老师谈孩子的成长并听取李老师的建议,这是令人十分鼓舞的。在畅通与家长沟通渠道的同时,李老师基本上每个学年都会为我们年级的青年班主任做一次讲座。例如今年讲座就偏重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李老师把自己多年来从与家长沟通中得到的感悟与经验,和年级里较为年轻、经验稍浅的班主任分享。这些分享内容给大家带来了很好的启发。”
李玉萍说,潞河中学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不断发掘每名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健康乐观成长,是每一位潞河中学老师的责任与目标。
琢“玉”树人,“萍”心做事。把每一名学生当作浑然天成的璞玉,用自己的真心去指引孩子,让孩子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既是她多年教育工作的切身体会,也是潞河中学始终不忘的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