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院士在两会中提出的《关于为中小学生减负、大学生加压的提案》给予回复。教育部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快推进高考改革步伐,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现在好好努力,以后上大学就轻松了。”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这句“名言”。但是考生在备考阶段该怎样努力?上了大学究竟如何做到“轻松”?启发学生内心的专业志趣,让学生感悟真正的学习动力是很重要的。
“长大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孩提时代这个单纯的疑问便是志趣的萌芽。随着年岁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积累,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出现一个向往的职业。而职业志趣的实现往往会从学习中的专业志趣开始。“北大考古系女孩”钟芳蓉作为一名留守儿童,更多的时间是与书籍为伍。她的房间里满是《全球通史》《史记》这样的历史名作。随着对历史古籍愈发浓郁的兴趣,钟芳容对考古这个职业无比憧憬,专业志趣也越来越清晰。在备考的时光里,是对历史、文化的着迷促使她竭尽全力。就如被北大考古系录取后她所说的:“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又如她给考古名家樊锦诗的回信:“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能找到心灵的归处。”
即将面对高考的考生,请再一次问问自己,未来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拿什么热爱、成就这份职业?这不仅是鞭策,更是勉励,也能够帮助考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认清努力方向,成为说服自己拼搏向上的内因。
专业志趣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更多是周围环境的造就,故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志趣需要多方努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如职业生涯规划课这样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出现在课堂上,老师积极利用实践课,启发、引导学生了解对自身职业志趣的感悟,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为专业志趣的选择打好基础;家长可充当“军师”的角色,切忌过多干涉孩子的志趣所在。家长为孩子考虑专业、就业前景固然没错,但孩子的看法同样重要,因为只有从心里喜欢,才能以更好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对于专业志趣,善于发现、细心呵护才是正确的方式。新高考的“3+3”模式,多科目的灵活组合,能够让考生选择最擅长也最感兴趣的考试科目,这也大大挖掘了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对课程专业志趣的潜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生如果能找到兴趣所在,培养自己的专业志趣,哪怕面对一些枯燥乏味、艰深晦涩的课程,老师口中的“努力”就会变得毫不费力,在大学的“轻松”学习也会如期而至。
(岳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