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邓 菡)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日前启动。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生态文明,让青春在新时代奋斗中闪光”。
本届大赛以“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来自全国298所高校的1800余支队伍、9200余名师生报名参与。大赛收到各类设计作品近1500件。作品涉及旅游线路、旅游景区、文创产品等设计开发,并通过加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等内容,全力融合“红”和“绿”两大资源,参赛规模为历年之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表示,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北二外不断整合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发起“红培工程”,着力打造一个“红旅大赛”、一套“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一个“全国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工作室”,并和一批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地方开展合作,拓展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革命史、改革开放奋斗史以及新时代奋进历程。红培工程不仅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浸润中受教育,还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思维优势,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更生动、更活泼、更有趣,对地方文化和旅游事业提升有促进作用。
“大赛以‘红色旅游助力精准脱贫’为主题,将有力带动闽北老区苏区农村经济发展,为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伍斌表示,南平市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丰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决赛落地南平,将为南平旅游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
本届大赛组委会按照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个赛区对作品进行评审,最终推选出30支队伍参与决赛。根据红旅大赛“1+1+N”的理念,每届大赛对接一个省份、针对一个红色旅游地、产生N种类型设计作品的思路。本届大赛产生的作品,包括旅游路线、文创产品、微视频等,将应用于福建省尤其是南平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宣传推广中,为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切实支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福建省南平市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在教育产业、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努力构建更紧密的校地对接合作机制,共同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大赛还是呈现性极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大学生以赛事为契机,近距离感悟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以青春才智丰富红色旅游建设内容,为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大赛在表现形式上使用新技术、新概念,既有VR、APP小程序等科技元素与红色旅游规划充分结合,又有红色研学、红色助力脱贫等全域覆盖设计,全面展示新时代青年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实践性。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于2011年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率先发起,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届。十年间,大赛先后走进陕西铜川、河南兰考、贵州遵义等众多革命老区,共计500多所院校、4400余支团队、2万余高校师生参与,征集作品万余件,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规模最大的红色旅游专业赛事,是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就业早准备 求职有保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 富 蕾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2020年就业工作的节奏被打乱,战线被迫延长。往年2月开始的春招工作在今年5月才姗姗来迟。往年以线下为主的招聘方式在疫情防控期间转为线上视频面试为主……一系列的变化让就业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艰难。随着以2020届为主体的招聘工作结束,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正式启程。全面总结就业情况让毕业生明晰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如何做好就业准备从而打好毕业就业战,是目前疫情常态化管理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整心态,
不“佛系”就业
毕业生要积极面对求职招聘,调整好心态,全身心投入2021届秋招进程中,不能让“佛系”成为懒惰、拖延的借口。回顾2020届毕业生招聘工作,在2019年末秋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面对疫情并没有受到本质影响。这些学生凭借已取得的录用通知可以在疫情期间专心进行毕业准备。相反,在秋招过程中没有进行积极求职行动和合理时间规划的“佛系”就业学生,在疫情期间既要准备毕业论文又要时刻关注就业信息,面对突然改变的就业模式,只剩下 “就业太难”的感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33.3%的企业已启动秋招,两成还在筹划中,而今年没有校招计划的企业占46.5%,已经启动秋招的企业中有27.9%较往年规模有所减少。此次秋招还存在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共同竞争招聘名额的情况,会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更激烈的竞争。调查显示,71.4%的2021届毕业生将就业作为首要选择,截至9月20日,其中86.6%的学生开始求职行动。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中,“佛系”就意味着大量机会流失,而市场一旦饱和,毕业即失业的压力最终会转嫁到个人身上。如果选择就业,毕业生就要尽快调整心态、积极行动,抓住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开始回暖的人才需求机会,早实践、早落实,这才是对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真正负责的表现。
理性选择,
避免“小马渡河”
今年9月以来,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接到了较往年更多的学生咨询,也确实感受到了学生较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对未来就业职位的不了解,一方面是对自身优势的不确定,两方面结合让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够拥有一至两段相关的实习经历,很容易通过实践经验和观察学习了解未来工作的主体部分,通过自己的实习表现和企业反馈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满足工作要求。实践可以更直观、更真实地给毕业生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面对未来的就业选择更从容。
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实习经验不足,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疑问和困惑:如何选择未来的行业或企业?在接受学生咨询时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说起某个企业类型的印象和自己的理解时经常会说“我听说……”“我觉得……”如果仅凭自己的想象或对岗位的片面理解去选择,不去思考外界搜集到的信息和自身的适用匹配程度,这个决策未必适合个人长久发展,就像要过河时老牛和松鼠的建议对小马不一定是准确适用的。
所谓理性选择,是要求毕业生充分搜集关于未来职业的信息后再进行选择。通过自己过往的实习实践,对从事该行业人员进行访谈,对网络信息检索对比,对熟人的建议反馈梳理自身条件,综合考虑后再进行判断和决策。只有经过复杂的信息加工和筛选的选择才更适合自己。
主动出击,
适应求职新节奏
从年初的疫情开始,校招的流程和形式较往年有明显改变,招聘宣传介绍、投简历进行网申、线上笔试面试考核等“无接触”招聘方式代替线下场景成为主流。疫情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企业的招聘方式。同时,面对外界的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复发的疫情风险,很多企业也在秋招阶段改变了招聘的节奏和策略。经过和往年数据比对,不少企业不再只寄希望于春招,而是提前招聘加入秋招的队伍,甚至个别企业在10月底已经提前锁定部分生源。
据调查显示,76.0%的毕业生普遍选择综合性招聘网站搜集招聘信息,通过企业官网、公众号新媒体求职的毕业生占48.2%,46.6%的应届毕业生青睐视频面试,空中双选会与在线笔试也获得超3成毕业生认可。在帮助应届生求职的问题上,69%的高校进行了信息推荐,45.1%的学校直接帮助毕业生与雇主对接。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7%大学生表示学校并未提供任何就业支持。
就业求职的过程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想法不同、策略不同,需要学生在毕业阶段严格遵循招聘的进度、适应求职的快速节奏、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主动搜集信息,充分利用学校的指导资源,全面了解就业政策,从而更好地在求职过程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毕业生参与招聘的过程绝对不能是“等、靠、要”的状态。因为在供需面前,有限的优质企业和优质岗位对应大量优秀毕业生。学生必须主动出击,只有通过实际行动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在求职过程中争取到更大的赢面。
2021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已拉开序幕,面对常态化疫情管控的现状,毕业生要进行不断线的就业准备,顺应市场规律、适当调整预期、树立合理目标、挖掘潜在资源、积极落实行动,为应聘提供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