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对体育课,再也不能忽视了。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体育就是一门“副科”。这种观念已经落伍了。
首先,体育是健康的保证。在每年的中考、高考体检中,学生们的体质下降是非常值得忧虑的事实。不少孩子成为“小眼镜”“小胖墩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体育锻炼。有鉴于此,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此前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利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质。这次,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现在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但是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这将对体育教育发展起到重要导向作用。
其次,体育有独特的育人作用。体育之于成长的价值,在于让孩子学会如何在规则约束下赢,也学会如何正确得体地面对输,更在于通过掌握技能、养成习惯、提高意识的体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体质、才智和意志并将之融合为一体,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古今中外,很多国家和学校都特别重视体育。比如,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古希腊,人们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体育训练,注重锻炼孩子的体质。我国的清华大学也素来有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响亮口号。
最后,体育在升学中越来越重要。以北京中考为例,体育成绩已经占到40分,其中还包括10分的过程性考试成绩。根据《意见》,体育科目的分值还将逐步提高。在高考中,则有200多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在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招生,并给予相应的分数优惠。在今年出台的“强基计划”中,36所“一流”大学也一致提出了体育测试的要求。只有体测合格的考生,才能参加下一步的考核。
当然,课程和考核等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的手段。学校、学生和家长,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学生和家长则要主动参与,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安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