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文并摄
在北京工业大学,一位工作了8年的一线辅导员用温暖和支持帮助一名有轻生念头的学生重拾自信;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朗悦学校,从建校之初16名教师、半数学生英语统测不合格,到现在160名教师,成为受到家长广泛认可的优质学校;在中关村二小,83期“家国情怀”云上广播陪伴了学生及家长的抗疫时光……这些故事,都发生在首都北京大中小幼校园里。
上周末,第二届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举办,23位讲述者将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特别是疫情特殊时期发生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感染也感动了现场及直播平台上的无数观众。
回望疫情防控:家校社携手谱写育人新篇章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教育的形式和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疫情期间,首都教师坚守工作岗位、履行职责,创新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工作模式与方法,谱写了丰富生动的感人故事。因此,本届活动主题结合今年疫情特点,定为“家校社携手育英才”。
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筹备,由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牵头组织,面向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及社会合作办学单位,广泛征集育人实践案例。活动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单位的大力支持,除了79所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学校和幼儿园参加外,其他学校和幼儿园也积极参加,共征集到学校育人案例500余件。
活动当天参加交流展示的单位和个人便是从前期案例征集中选出的优秀代表。现场讲述的故事都藏着育人的好经验、好方法。北京第八十中学教师吴丹通过透视情绪优化自我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化解家庭矛盾,学会控制自我情绪变化;北京城市学院指导员赵亮为了帮助患有阿斯博格综合征的学生克服社交障碍,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北京市第五中学班主任陈昀在疫情期间关注班里家庭环境复杂的特殊学生,通过让他为班级服务的方式培养自信,促使他进步……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都是首都一线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为学生奉献的缩影。
全覆盖立体化:大中小幼同台讲述育人故事
当天活动讲述部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我们的育人故事”,讲述者为大中小学书记、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以学校、幼儿园党政主要领导的视角讲述学校的育人故事;第二类是“我的育人故事”,讲述者为大中小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幼儿园教师,讲述一线老师的育人故事;第三类是“我的思政课育人故事”,讲述者为思政课研究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讲述思政课育人的故事;第四类为“我们的协同育人故事”,讲述者为社会协同育人理事单位领导,讲述社会协同育人的故事。
相比去年的第一届活动,本届活动在教育者讲述育人故事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我的思政课育人故事”和“我们的协同育人故事”两大类别。在“我的思政课育人故事”类别,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申军红讲述了海淀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在“我们的协同育人故事”类别,《人民德育》作为社会协同育人理事单位代表,讲述了中央媒体单位如何发挥在青少年当中的重要作用。
本活动涵盖了公立校、民办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同时实现了“纵向衔接到底、横向协同到边”的育人新格局,是一次全覆盖、立体化的市级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成果分享交流平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春风说,此项活动的教育意义特殊,是在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大中小幼师生正常开学背景下举行的一次全市高水平教育专业交流活动,既是对疫情期间首都教师教书育人、协同育人生动实践的深情回眸,也是对首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美好前景的殷殷期待,体现了共画育人同心圆的文化自觉。
把“故事”唱成歌:现场发布活动主题歌《我们的故事》
在本次活动的现场,从暖场歌曲到西城区紫禁杯班主任的集体诗朗诵,再到北师大二附中合唱团学生的现场合唱,总有一首动人的旋律萦绕耳畔。
“小时候,窄窄的教室载着大大的理想;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有老师的模样;我也曾,陷入深深的迷茫彷徨;却难忘,要站在讲台的最初信仰……”这首歌便是活动当天现场发布的“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主题歌。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把动情的育人故事谱写成优美的传颂歌曲,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老师关注这项活动,也让更多的老师能够讲述、传唱自己的故事。
活动主题曲《我们的故事》是故事,也是赞歌。在《我们的故事》背后也有生动的故事。在活动现场,两位词曲作者分享了主题歌创作的感受。歌词作者尹芳是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也是第一届育人故事的讲述者之一;曲作者胡廷江则是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他说在谱写这首歌曲时也为之所动,想起了自己当老师的很多故事。
据了解,后续还将在西城区等各区学校幼儿园扩展“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范围,以讲述生动育人故事的方式,为广大教师搭建教书育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增强大中小幼教师的育人使命感、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为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合作育人积累宝贵经验,使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不断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