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出校”是否必要 专家回应校园疫情防控热点话题

发布时间:2020-09-1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815日起,北京已经启动了秋季高校返校工作。截至目前,50余万大学生已经回到校园,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北京各高校正逐步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同时,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相对封闭管理”如何落实?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等专家日前正式回应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热点话题。

问:目前,电影院、地铁等公共设施都已经正常运营,为什么还要倡导大学生“非必要不出校”?

吴尊友:我想从科学的角度来谈一谈,政策出来以后确实社会反响很大。尤其是大学生会觉得被限制住了,但我们回顾一下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大连的疫情和乌鲁木齐的疫情,当第一个病人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一定范围的传播扩散了,这时再进行防范已经晚了。大连最少,有100多个病例;北京新发地源头的疫情报告300多个,再加上外面的总共有400多个;乌鲁木齐有1000多个。如果发生疫情,在传播链的调查中,涉及到学生了,而学生又是学校里传播链的源头,那么就会给学校带来防控和管理上的困难,会非常麻烦。

1月份过来,特别是67月份,我们看到北京、大连、新疆都发生了没有预计到的突如其来的聚集性疫情。实际上各项防控措施都在落实,我们也不能保证它未来不再发生。我们只能保证发生以后,能尽早发现,能够把疫情规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回顾12月份,当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武汉封城,离汉通道限制76天。武汉一千多万人,为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疫情控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学生来说,目前按照教委和学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规定执行,是非常有利于疫情控制的。如果真的发生疫情,你要是成了学校疫情传播链的源头,你也会感到自责。所以,大家要从科学的角度,从担当起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理解这项政策,就能够接受,并能做好宣传。

问:倡导“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歧视”?

狄涛:我们倡导“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律。应当看到,高校的防控确实与社区和中小学不同。高校最大的特点是集体生活,同学们不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区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难完全落实。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病毒的可能,这也是倡导“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虑。

疫情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做了一个校园疫情传播的模型,就是如果有感染者进入校园,没有及时发现,那么大概一两个礼拜的时间,可能就会造成聚集性的暴发,这种后果不堪设想。相比这样的后果,我们校园防控的要求要更严一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校园里,卫生、健康既是个人的事,也是集体的事,是学校的事,是国家的事。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主动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础上,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我们的一种自觉。

从近期北京高校学生回到校园的实际情况看,广大师生对学校防控措施总体是理解和支持的。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网上确实也有些情绪。这其中既有部分学校政策宣传不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个别学校执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现象。我们要求学校设身处地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动态地调整防控措施,同时要充分沟通,形成师生共识。

问:“十一”假期能不能出去玩?

吴尊友:眼下已经复工复产,全面恢复正常的生活,大家当然可以出去玩,但还是要十分注意。因为外出旅行不可避免会碰到陌生人,你并不清楚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旅行经历。

前几天报道的香港一个病人在第一波疫情感染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又感染了,是重复感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去到一些陌生人比较多、人员比较杂的地方,还是要注意防范,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不要和陌生人交谈,勤洗手……这些防控措施都是必须坚持的。同时,景点都有安全防护措施,比如进入景点需要扫安全码,可以了解到你过去14天的旅行经历,也为这些景点旅行加大了保险系数,所以无需过分担心。

问:93日,北京国际航班的复航工作已经启动直航,这是不是意味着很多留学生包括外籍教师以及滞留境外的师生能够返校了?

吴尊友:目前国际形势非常不乐观,从3月份开始,全球疫情一路上扬,现在还处在高流行的态势。3月底,全球每天报告病例数突破5万,5月份突破了10万。到了7月份,全球每天报告数是20万。现在每天报告病例数还是维持在20多万的高水平,其中以美洲为主。基本上每个国家都发生了疫情,疫情形势非常严峻。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各国疫情并不完全一样,欧洲有些国家也出现了疫情反弹。留学生的回归也是各个高校在防控校园疫情当中需要特别关注、特别重视的方面。

上半年,北京市教委已经把所有留学生都纳入学校的防控体系。在疫情严重期间,有些学校给留学生寄口罩、寄健康包,且上半年所有的线上教学,留学生也都没有中断。直航后将完全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要求,对入境人员集中观察14天,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到了学校,还要转到学校的健康观察点,再进行7天的健康监测。最重要的就是把所有防疫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问:在上课时,包括在校园中都要求佩戴口罩。学生有鼻炎,会不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吴尊友:不会的,有鼻炎戴口罩实际上还是有帮助的。我本人就有过敏性鼻炎,从1月份以来坚持戴口罩,所以过敏性鼻炎少犯了很多。戴口罩也不会对呼吸系统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当然要注意,运动的时候不要戴口罩。有鼻炎尤其是过敏性的鼻炎流鼻涕、打喷嚏很常见,我本人就经历过这样的事。如果你没有备口罩,打了喷嚏以后感到这里好像潮乎乎的,这时候如果带了纸巾的话,可以垫在里面,回去以后尽快更换新的口罩。

 

问:吃饭的时候不戴口罩,会被感染吗?

吴尊友:应该说这是过分担心了。吃饭的时候不要交谈,这个很重要,因为你讲话会产生飞沫。平时呼吸产生的飞沫量小,距离也很短,是不会造成传播扩散的。

问:公共厕所等封闭空间是否有传播疫情的风险?

吴尊友:所有封闭的场所,只要有疫情发生的时候,都是有可能造成传播的地点。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该说都不用担心。这些场所很重要的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是通风换气,二是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问: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常态化”带来的心理压抑?

吴尊友:大家之所以感觉到压抑,心情不好,是和我们以前一些经验来比,感觉到怎么这次这么长。我们这么努力,全球依然这么严重。这样一个心理预期和现实的对比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们要正确理解“常态化”。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所说,我们现在永远不可能回到疫情发生以前的学习生活的状态了。我们要正视未来,遇到疫情是正常的。经过半年多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和积累的防控经验,我们现在有能力、有信心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它对我们人类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小了,同时也要理解它将在一段时间内伴随我们的生活。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对于减少心理压力、促进身体健康都是有帮助的。

信心来自充分的知识积累。心存希望,就永远都是阳光心态,就永远有激情和热情。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每个中国家庭都受到影响。我们能够健康平安地回到学校,应该非常高兴,庆幸我们是幸运的。

问:返校后,如何克服“疫后综合征”?

宋振韶:我有两个建议送给返校大学生。首先,要学会接受,去接受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现实。当你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包括接受学校的一些管理措施,那么你的心态就不会抵触,或者是对于当前的一些管理政策就不会有极端反应。我们要珍惜这长达8个月抗击疫情带来的成果,心态上要积极。要想克服困难,必须同心协力。

其次,建议学生做好“三个聚焦”。第一,聚焦正面意义。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新冠肺炎的确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在承认它的不利影响的同时,聚焦疫情带来的正面意义,并将其化为优势。当然,这并不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也不是一种鸵鸟政策,更多的是承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只关注负面影响,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我们要主动看到积极因素并放平心态,思考如何将有利的一面扩大。第二,聚焦当下。人很容易身心不一,有时候身体在这里,思想却跑去其他地方。有些同学返校了还会想,要是没有发生疫情就好了。人虽然在校,可情绪却过分停留在过去,这样容易产生懊悔情绪。同样,也不能天天忧愁未来,如担忧今年的就业形势、未来的工作方向会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从而变得焦虑。重要的是你要着眼现在,做好当下该做的,做到身心合一,放平心态。第三,聚焦学习、工作和生活本身。能够聚焦当下的活动的话,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浮流。这种浮流的状态其实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特别重要。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