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在经历了漫长的春季学期居家学习和暑假之后,全市大中小学本周已全部开学。2020年的新学年,因为疫情的考验而变得格外不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新学年究竟“新”在哪里?疫情对教育工作会有哪些影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学生以及全社会该如何应对这种新挑战?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对此一一作了解答。
记者:目前全市学生返校的总体情况怎么样?
李奕:截至9月7日,全市已有150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返校。从8月15日开始,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陆续返校,截至8月31日,93所在京高校中已经有62所学校启动了秋季学期学生返校工作,到9月1日累计返校人数已达23.9万人。
今年新生报到较往年推迟。因为今年的高考延迟了一个月,高招也相应有所延迟,所以今年高校新生报到入校可能要到9月中下旬才能最终完成。从目前来看,大中小学校的返校工作整体运行顺利。
记者:开学之后,学生上课。在什么情况下不用戴口罩?
李奕:从8月中旬发布开学时间安排和防疫指南时,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全社会包括家长在内的广泛关注。当时我们特别强调北京的特殊性,比如说教育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会有较长的聚集时间,相应的防控措施还需更严一些。再加上8月底以来北京天气明显转凉,气温的变化也使得秋季感冒等一系列原有传染病具有暴发的可能性。因此,就需要加强学生戴口罩的安排。
在整体的制度安排和防御措施上,北京市要求进入校园的干部教师、所有的职员和学生都要戴口罩,但是学生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是可以摘掉口罩的。学校也会安排大课间、课间操、体育课等,尽量让孩子下楼出门摘下口罩去活动。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学之后,所有的校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两点。一点是按照防疫的要求,要让孩子注意戴口罩;另一点就是在管理上,努力设计一些让孩子摘口罩的时间,比如原来课间10分钟,通过适当压缩课时、调整安排,变成15分钟或者20分钟大课间,让孩子能够走出户外,摘下口罩放松一下。
记者:进入秋冬季之后,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随时可能发生。如果学生出现咳嗽或发烧等情况,学校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应急机制?对此市教委有哪些要求?
李奕:进入秋冬季之后,一些除新冠肺炎之外的呼吸道疾病也随时有可能发生。对此,全市中小学都制定了相应的应对处置机制。从春季以来的几次试开学,北京市已分学段出台了几个版本的大、中、小、幼防疫指南和开学检查标准。本次开学相关指导性文件已经是第三版了,其中特别强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一些防控和管理措施。当前跟春季试开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春季试开学时北京市疫情防控应急响应为二级,社会上其他领域还有病例和阳性患者,存在一定风险。
开学后的疫情防控重在校门口第一道关,重在发现体温异常者之后的迅速处理。当前北京新冠肺炎患者数量已经清零,疫情防控响应级别已降为三级。我们关注的是学校在原有防控和管理体系下,采取哪些管理的办法确保集中返校之后师生的健康和安全。市级举措中有一项最突出,即校园内部的单元式管理方法。所谓“单元式”就是尽可能地把孩子的活动范围限定在一定的单元范围之内,比如在本班,高校可能还有在本宿舍或者本专业、本实验室,同时确保对学生一天的活动路径、接触人员等有设计、有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可排查。不只针对新冠肺炎,还有秋季流感、诺如病毒等。单元式管理方法是对过去相关防范举措的进一步完善,为各学校提供一个新学年的基本防控模式。
在第三版防御指南中,对中小学有更加严格的管理。比如对学校线下活动的规模有限制,更多倡导的是开展班级活动,最大不会超过年级活动的范围。跨年级甚至全校的活动,如文艺汇演等,按照今年第三版的防疫指南是不允许再举行的。所以,今年的开学典礼很多学校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不再是全校同学坐在礼堂,而是站在操场上举行。
记者:疫情之后,家长都感觉到教育出现了很多新改变、新亮点。这些“新”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奕:教师、家长要倡导孩子更多使用纸和笔,每日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证运动量,保护好视力。
过去200多天里,全市中小学开启了居家学习、线上教育的新模式。在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学校开展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期间还经历了短暂的复课、再停课,各校还在线进行了期末考试,包括高三、初三的模拟考试,圆满完成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这些都是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记者:新学期,北京市在教育资源供给上有哪些调整和变化,疫情为学校深入探索育人的理念带来哪些契机?
李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育人理念等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学校在五育并举方面都有新尝试和新探索。
疫情带来的不仅是紧张焦虑,学校更要把它当成一种教育资源。通过这200多天的教学,师生们亲眼看到了国家的力量,看到了民族的韧性,包括领先全球的防疫工作成效,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开学以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深入挖掘抗疫经历,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可以在防疫、病毒机理上做文章;语文、历史、政治,包括体育也有很多的教育素材可以挖掘利用;从在线教学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用新的方式跟同学和老师交流;居家生活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家务劳动,还进一步密切了亲子关系等。特殊时期也给了师生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特殊成长经历。
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关注有效的供给,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愿意去学习、去消费,并且将学习成果固化在自己身上。教育供给的核心不是供给方式,而是供给内容的适切程度。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年龄小,更加需要面对面教学,并且要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和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判断适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记者:面对疫情给新初三和新高三学生正常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新中考和新高考的实施,学校和教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李奕:疫情给新初三和新高三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今年新初三的学生将面临2021年新中考,全学全考,可能会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面对新中考和新高考,学校和老师也要做好新准备。
新学期,各区教研员、学校班主任要重点做好毕业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各区的教研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统筹新初三和新高三在未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时间,带领全区毕业年级学生做好教育教学安排;学校毕业年级教师要努力帮学生做好跨学段衔接、学习内容衔接、学习方式衔接和学习节奏衔接,关注初三、高三年级面临的中高考变化,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做好学情和校情分析。比如,学生居家在线学习出现了哪些问题,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新学期教育教学的起点在哪儿?新中高考试题试卷的考查方式、方向是什么,如何与复习的计划匹配起来?
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居家学习也让我们对家长、老师、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角色有了新的思考。如何构建新型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也是新学年教育领域各方面会面临的新问题。面对疫情防控新常态,在单元式管理下的校园生活跟以往也不一样了,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有很多限制。在此情况下,同学之间应该如何交流,如何帮孩子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也是家校需要考虑的重要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