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终身学习与未来人才国际会议”召开 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培养未来人才

发布时间:2019-12-30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 “2019终身学习与未来人才国际会议”上周末召开。会议以“终身学习力与未来人才的培养”为议题,邀请各界学者专家,就如何培养终身学习力与未来人才、未来人才的评价标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探索、创新教育全球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市教委主任刘宇辉介绍,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本市积极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并规划实施全民智能教育,探索未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北京市还研究制定了《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助力北京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未来教育的信息化不仅是教师使用多媒体及先进硬件的能力,而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能力将编程等信息化工具变为表达自己创造力的载体和工具,以“玩中学”的模式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创作中。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机构充分发挥示范先行的作用,开展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研究,并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试点工作,积极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融入到相关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中。
  哈佛大学教授、教育学院“零点计划”首席研究员Benjamin Mardell认为,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包含玩耍和冒险。在设计学校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考虑怎样把孩子的游戏活动融入进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繁华认为,在未来教师的培养发力点有三个关键词:反哺、超越与激活。中小学教学中丰富的实践成果反哺大学的教师教育;摆脱路径依赖,开拓理论和实践创新来摆脱传统观念和固有习惯,达到专业上的超越;将大学的学术文化和中小学的工作文化、经验文化结合在一起,双向激活,让中小学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大学教师以鲜活的实践经验来拓展理论空间,共同发展。
  会议特设了“终身学习少年说”环节,9位来自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TULLL & i-Thinking硬核科创”项目学习的中小学生作为主角登台,通过“路演会”的形式分享他们“跨学科、玩中学”的过程,展示了集Scratch编程、数字音乐、数字美术于一体的“创业”作品,并向在场观众进行了“融资路演”。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