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中国 清华园中 雏鹰待飞——访清华大学优秀双学籍飞行学员王文超
发布时间:2019-12-04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今年,王文超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飞行学员。在清华园里,如果不穿军装,他和所有的清华学子一样,上课、自习、参加校歌赛、组织学生节活动……
穿上戎装,王文超少了懒觉,多了旋梯滚轮上的天旋地转;少了假期,多了深山老林中的生存训练;少了散漫,多了不能碰触的钢铁纪律。
王文超参加高考时,通过空军招飞层层选拔,成为清华大学与空军航空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班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园中待飞的雏鹰。
清华空军双学籍
记者:1977年恢复高考,你是哪年参加高考的?那年高考给你印象最深的记忆是什么?
王文超:我是山东聊城市考生,2016年参加高考。那年,我以653分被空军招飞局录取。当年高考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考完语文和数学后,在高中学校里复习理综时,物理老师和我们谈心,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意是,人总是会有遗憾的。高中三年走到最后有很多遗憾无可避免。能做到的就是在今后好好珍惜当下。这段话我在大学生活里也时常想起,提醒自己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记者:作为高考受益者,当初选报空军招飞出于什么考虑?
王文超:我来自农村,第一次听到空军招飞是在高一,空军济南招飞选拔中心来到学校宣传演讲,因为年纪小没参加。高三时,和父母商量后决定报考军校,在空军来做宣讲时被招飞宣传片所鼓舞,也了解到空军飞行学员有机会到北京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驾驶战机翱翔蓝天,就坚定了我报考的决心。
记者:听说你是学霸,三年来成绩一直位居全年级前几名。空军招飞选拔比较严格,尤其是双学籍学生,选拔过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文超:双学籍飞行学员的选拔既要经过严格的体检,也要经过后期的飞行选拔。印象深刻的是体检的项目多,要求严,有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而且单单关于眼睛的检查就有好几项,比其他军校的体检严格得多。另外一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飞上蓝天,能够亲自操纵飞机,并且从空中俯视大地,心潮澎湃。
学习训练很充实
记者:双学籍飞行学员在校学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王文超:双学籍联合培养的飞行学员既要完成专业课学习,也要进行体能训练,严格按照军校学员一日生活制度进行,从早上起床、早操、整理内务,到晚上晚点名。每周有大强度的体能训练,有统一的组织和安排,这与普通本科生有很大区别。课程安排上,既有专门老师小班授课,也有许多通识大课,能够和普通生一起学习。我们也可以参与清华校内各种各样的活动,参加讲座、做公益、做社工等。学校的生活很丰富。
记者:2016年顺利招飞,大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及多项荣誉,你觉得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学习这段时间,自身有哪些变化?哪些能力得到提升?
王文超:作为一名双学籍联合培养的飞行学员,我是幸运的,是光环,更是责任。从穿上蓝色军装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清华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指缝太宽,时间太窄。两年的时光悄悄溜走,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在清华园学习和训练都很充实,但与战友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最令人回味。我们把汗水洒满了清华的每一个操场,一起拼搏流汗,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拼命奔跑……仍记得我们夺得“国防杯”冠军时的喜悦,记得我们踏着整齐铿锵的步履走过观礼台时的自豪,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通过几年学习,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知识素养,以及思想成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身体素质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能上达到了飞行学员的标准与要求;学习方面已经适应了大学的节奏,习惯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校期间经常接受思想教育,对自身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更加钦佩和热爱人民军队,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培养了飞行事业心。我在清华参与了诸多活动,如清明节祭扫、马兰花开等话剧排演,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清晰和完善。学员时期,我担任骨干,组织活动、策划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参与院系社工组织,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进一步学会了统筹管理等。
军地使命同肩负
记者: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高考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文超:高考带我走出了家乡,让我能够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我切身体会到了高考给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让我有机会加入空军,到高等学府学习,有了很多难忘的人生经历,在思想境界上、人文素质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学员,你如何看待高考改变中国这个问题?
王文超:恢复高考,使国家能够从全国各地选拔学生,培养各行各业人才,自主研发、独立创新。高考也为国防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导弹、航空母舰、卫星系统、现代化核力量上取得不断进步,使得我国国防力量不断强大。作为一名双学籍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我是承载了空军品格与清华特点的集合体,身处地方大学,但军人的身份警示我绝不能懈怠。我是未来的空军飞行员,与普通学生相比,我肩负着更多光荣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