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中国教育70年交出一份无愧答卷
发布时间:2019-10-1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韩 静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日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工作者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
经过70年的努力,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从数量看规模,中国已经建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现在我们有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这三类数说明我们发展取得的成绩。
从质量看水平,我国现在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以高等教育为例,国家高层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等院校,国家基础研究和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60%以上由高校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60%以上建在高校,国家科技三大奖60%以上由高校获得。这是重要的综合国力。
从结构看功能,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功能完善、学科匹配、结构适宜的教育体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支撑贡献。70年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2.7亿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3.6年。这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
从开放看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军之一。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来看,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都在不断扩大。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特色,得到世界认可。我们的教材走出了国门,在PISA比赛中每一次都取得好成绩。现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国。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
从制度看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思政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支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投入保障机制。从2012年开始,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的目标,连续7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2018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4.6万亿,和新中国成立初比,年均增长13.4%,增长幅度是很快的,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这些制度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教育改革成果惠及每位学生
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变化是历史性的。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一是“快”,二是“公”。
“快”就是速度,这里的关键词是“跨越”,基本方法是“拼搏”。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小学净入学率只有20%,大学生只有11.7万。我国用了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了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
经过70年发展,学前3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今年高职扩招百万,再加上自然增长,高等教育将历史性地跨入普及化阶段。
“公”就是追求公平,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公”就价值而言,关键词是“均衡”,基本方法是“倾斜”。影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了力度。
向农村倾斜。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共经费基准定额,还有基本装备配备标准,四个方面实现了统一,城乡是一致的,全国99.8%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底线要求。这是很大的改善。到农村去,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漂亮的设施是学校。
向困难群体倾斜。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从学前到研究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10多年来,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0亿人次,资助金额1.45万亿。还有向特殊群体倾斜,听力、智力、视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这几年加大力度解决得比较好。3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向少数民族倾斜。这些年我们办了很多内地新疆班、西藏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各级各类内地民族班,累计招生93.57万人,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向贫困地区倾斜。我们还实施了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已经招了47.8万多人,让这些地区的学生能够上优质高校。这个计划很受老百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