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放飞希望——访北京市特级教师黎松龄

发布时间:2019-10-09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马明星

成为教师后,她懂得了教育是一种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成长的事业。教师,“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在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化育中,她逐渐懂得了老校长那句“当老师,挺好的”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她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几十年后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桃李满天下,任教期间多次承担国家级、区级重点课题研究,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她就是北京市特级教师黎松龄。

启示:“报师范了吗?”

  记者:您是哪年参加的高考?有哪些让您难忘的经历和对您影响深远的人?

  黎松龄:我参加过两次高考。首次是在1977年,那时临近高中毕业就赶上国家恢复高考。当年17岁的我直到临近填志愿才去找班主任老师咨询。由于我文理成绩均衡,她建议由理改文。是年高考,我考了300分的高分,但因为是在校生,没有被录取。

  因为这个结果,在准备1978年高考期间,我成了各科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过量的关注让我压力山大,导致我做出了一连串的逆反行为,曾气得老师恨恨地教训我“考不上才好呢”。现在想想真的要感谢他们在我学习培养上的不离不弃。

  记者:是什么让您选择了师范专业?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黎松龄:在1978年参加高考前的某一天,我在楼道偶遇了以前的老校长。我之前与她并没有什么交往。那天她忽然叫住了我问到:“报师范了吗?”我回答:“没有。”随后她只是说了一句:“当老师,挺好的。”我当时没有多想。当年高考,不知为什么,我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从教后的某一年教师节,班里的孩子非要我说是怎么当上教师的。我当时几乎不假思索地讲了这件事,忽然间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一位在那个动乱年代被打至只能用左手托着右臂在黑板下方写板书的老教师,却依然让她的学生报师范,当老师,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一句“当老师,挺好的”,让我看到了一位老教师高尚的人格,懂得了什么叫无怨无悔。

实践:“当老师,挺好的!”

  记者: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检索到您讲解的《断魂枪》《红楼梦》等课程。这些课程至今都受到师生广泛好评。在平时教学中,您是如何教育学生理解和热爱语文,培养语文素养的?

  黎松龄:语文是有温度的。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也是语文人文性的精髓所在。语文课程又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课堂教学固然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主阵地,但与此同时还会有目的地开展各种语文专题、专项活动。比如课前演讲的时事评论,课余由班级到年级的辩论会;学完先秦诸子散文后开设多样形式的“诸子讲谈”,结合乡土文学专题开展京味文化体验,利用学校百年校庆机会布置学生进行“校友访谈”,配合戏剧和诗歌教学设立“戏剧节”和诗歌创作诵读比赛,通过研究性学习组织人物传记主题阅读活动、文学名著文化价值讨论等。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语文知识的平台,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增加他们的语文体验和实践,从而促成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更起源于生活。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中,对于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凸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我”,很有帮助。

  记者:有哪些学生在您的教导下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进步较大?

  黎松龄: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名高三语文会考成绩不及格,却在几个月后成为学校高考语文单科成绩最高分的学生。这其中虽然有考试形式、内容、难易,以及学生状态等原因,但帮助学生从不及格的阴影中走出来,积极应对更加重要的高考,无疑是我这个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职责。备考期间,我和他一起认真分析了会考失利中与语文能力相关的部分,暂时忽视课内部分的复习与落实,针对高考要求为他制定了专属的复习策略。所幸,我们的努力成功了。

  让我最心疼的一名学生是我的一个课代表。那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负责的男孩子,让我觉得有了“助教”。他主动申请当语文课代表的最初原因是想学好语文。在班级调整时,他没能调整到实验班。从无法接受,到主动做家长的工作,再到平行班的积极学习,我第一次尝试对一名学生做“导师”式的指导,承诺会一直管他到高考。圣诞节时,他的母亲给我打了一个长电话,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全家人的感激。原因是,他以前在实验班压力太大,现在在平行班反而相对轻松地拿到同样的成绩,且有余力提升自己。不出所料,高考时,他考出了好成绩,未留遗憾。所以人们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感悟:传承优秀文化,语文义不容辞

  记者:您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多次承担国家级、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参与教材编写。您是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与应试之间的关系的?

  黎松龄:应试是一种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与语文学科素养并不矛盾。作为一种能力检测方式,应试确实有一些程式化、套路之类的东西。随着考试特别是考核评价的改革,应试的方式与能力呈现也将多彩纷呈。如此,语文教学与应试的关系就应当是语文的综合性与学生的实践性的关系。

  记者:您当时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您印象深刻?

  黎松龄:就语文谈两句。我参加高考时的语文科目主要考作文,往往一篇文章决定语文成绩,阅读和知识性的内容占比很小。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当时被题目冲晕了头脑,发呆了半个多小时才想到动笔,最后语文成绩并不理想。

  现如今的语文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在语文综合素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作文成绩对语文影响仍然很大,但由于不再像过去只有一篇命题作文,而是有了不同写作方式、不同思考方向、不同思维呈现的多个作文题可供选择。对于考生来说,写作空间与展示舞台大了许多,因一篇作文而考砸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记者:在您看来,语文学科在高考科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近年来,北京市对语文学科的哪些调整让您印象深刻?

  黎松龄:语文是所有科目的基础。语文水平体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这些因素承载着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对于国内高考选拔型考试来说,当然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科。

  目前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进行一系列深入的重大历史性教改,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语文大时代悄然而至。在北京近几年对语文的改革中,影响和变化最大的就是对学生阅读的重视,特别是对教材、对经典名著的重视,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后续生涯发展能力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记者:近几年,我国一直致力于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语文课程和教材体系,您是如何看待“语文学科承担着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任务”的?

  黎松龄: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传承原本就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无论对于民族还是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面对各种文化交杂的现状和一些心态失衡、道德失范的言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语文学科承担着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标识。”这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材与相关阅读所涉及的重要内容。所以,语文学科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而语文教师就应当是一个引路者或摆渡人,将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给学生,引领他们走进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