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叶热托里肯·巴达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2013年高考,让他有机会从一名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成为首都北京的大学生。3年后,他毅然报名参军,重回边疆,服役于“西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连,用自身所学搭建起军民沟通的桥梁。
从最初想留在一线大城市工作,到现在更想回到边疆,凭自己所学回报家乡,报效国家。他说,是高考给了他改变人生的机会,从家乡走向外面的世界,也是高考深深影响着他对未来的选择。
记者:高考对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
叶热托里肯:2010年中考成绩出来后,我和家人共同决定选择了离家170多公里的新疆昌吉州第四中学,昌吉州四中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示范学校。2013年我参加了高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与高考前一天从家乡赶来陪我的父亲的相处方式。我们在一起,他并不会跟我讲关于考试的事情,而是在我累的时候陪我拉家常,让我得以放松。高考之后,同学们去了不同的城市,天南海北,有留在新疆的,有走出新疆的,而我来到了一直向往的城市——北京。
在我看来,高考是每个人另一段人生的起点。高考的经历,是一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标志。高考也意味着一次机会,虽然说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高考都是第一选择。在这一机会面前,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失去了。不管怎么说,高考提供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记者:高考时,你是如何选报志愿,并最终选定现在的学校和专业?
叶热托里肯:我出生在一个党员家庭,在家人的熏陶下,从小就向往首都北京。当高考分数出来后,我从众多高校中挑出了在北京且分数合适的学校,又通过向师长咨询、网上查资料等方式,筛选出了北京化工大学,再从学校许多优秀的专业中,选择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法学。就这样,我如愿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北化。回想这几年的大学时光,我真的很感谢自己当时的选择。
记者: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后,除了获取知识外,在学校还有哪些让你有更大的获得感?
叶热托里肯:我们学校十分注重国防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并连续8年获得了“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因此,我们学校每年有好多学生应征入伍。不得不说,我入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学校国防教育的鼓舞。
记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你当时为什么想到参军,又为什么选择到环境艰苦的边疆服役?
叶热托里肯:首先,我当兵是因为梦想,为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怀揣着从军梦想,带着家人的殷殷期盼,我穿上了靓丽的军装,踏入了神往的军营。其次,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就应该不惧挑战,敢于吃苦。至于为什么要去边疆服兵役,因为我的家乡就在边关,那是我既熟悉又亲切的地方。在成为一名军人时,我希望自己能为家乡的边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士兵,你是怎样发挥专业知识优势,为部队和驻地作贡献的?
叶热托里肯:我服兵役的地方叫白哈巴,它是一个多民族的村庄,所处地理位置偏远。当地村民接触汉语的机会很少,跟汉族同志交流就成了问题。在白哈巴村,居住人数最多的民族是哈萨克族,而我是连队中唯一的哈萨克族战士。在那里,有一句话叫“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名哨兵”。因此,大力发挥牧民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军民联防活动,一起守护边境线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使军民关系更亲近,以及更好地做好边境线的守卫工作,我担任了连队的翻译。记得有一次,我完成了一天的巡逻任务,疲惫地赶回营地时,坐在连队门口的一位老大爷迎面蹒跚而来,激动地用哈萨克语告诉我,自己家里的几只羊越过了防止人畜被野兽伤害的警戒网。因为语言不通无法跟其他战友说清事由,老大爷急切地用手比划着。此时夕阳已近地平线,老人已在连队等我近5个小时。于是,我安抚了老人几句后,赶忙向连长报告了情况,和战友们一起进入警戒区摸黑寻找。一个多小时后,老大爷的几只羊被我们赶离了警戒区。老人家开心地连声说道:“解放军万岁!”经过警戒区找羊的事情,我更加意识到军民之间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重要,于是向部队领导建议,在连队里为牧民开设汉语课,为军民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此,我在村里便有了“老师”这一称号,成为深受白哈巴村民喜欢的哈萨克族解放军汉语老师。除了教汉语,我还与战友一起与牧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运动会”,项目包括拔河、射箭、摔跤、赛马等,展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我还利用服役前所学的法学知识,给牧民和战友们讲解一些法律知识,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懂法、守法、用法。
记者:相对于大学生活,边防兵役一定更辛苦,你有没有后悔过?在军营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经历?
叶热托里肯:军营生活确实有些苦,但我从没有后悔过。“不来一次边关,永远不知道戍边人坚守的伟大。”每每想起这段经历,我都很激动,想想祖国最遥远的土地,有我曾经守护。我以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而自豪,更以能够成为英雄的人民军队的一员,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而骄傲。
在军营时,170多公里的边防线,我和战友一年至少要巡逻10次,翻雪山、过冰河、穿越原始丛林和无人区,每次圆满完成任务的背后,都是一次次与艰险擦肩而过。一次,在巡逻途中发现一辆越野车陷入雪窝无法前行,我们上前用双手挖雪开道。最终看着越野车安全驶下山,大家才放下心,继续前行巡逻。
我很庆幸,年轻时有机会在自己深爱的一方水土上发光发热。因为我的努力付出,服兵役期间有幸获得了个人三等功、优秀义务兵等荣誉称号。我觉得这不光是我个人的骄傲,也是当代大学生士兵的荣誉。
记者:服役结束再返校园,参军的经历让你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收获?这份特殊的经历会让你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有转变吗?
叶热托里肯:再次回到校园,我感觉心智更加成熟,想问题也总能考虑更深。要说到参军后的收获,我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更加努力学习,在将来面对更多选择时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参军之前,我想留在一线城市发展,毕竟在一线城市机会更多,眼界更开阔,生活节奏快,利于提高人的竞争力。服役回来后,我对之前的一些想法有所改变。我现在的想法是学成之后回到边疆,凭自己所学回报家乡,报效国家。
记者:有人说高考是一项考试、一项制度,它本身附有一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内涵。在你看来,对于当代青年学子而言,高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对于眼下正在备考的高三考生,你建议他们以怎样的心态面对高考?
叶热托里肯:古有科举考仕途,今有高考考大学,每个时代都有其与社会背景相适应的一项制度。我认为,高考作为这样一项制度,其精神内涵是鼓舞年轻人,永远都要保持努力奋斗,永远不要向命运妥协。同时,它也是如今最公平公正的一项选拔制度。无论你的背景如何,只要你努力,就有可能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生轨迹。我想对眼下正在备考的学弟学妹说:一定要放平心态,以最佳状态备考。风雨过后见彩虹。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只有努力了,才可能成为你小时候想成为的大人模样,才可能回报社会、回报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