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 她站在那里就是榜样——追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于瑾

发布时间:2019-09-2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在今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于瑾的名字无数次出现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多位教师代表发言中。于瑾是谁?她有什么突出成绩?

  她没有重要的行政职务,也没有响亮的头衔,却赢得周围人的盛誉;她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一件件点滴小事却最打动人心。

“那我就好好歇一阵儿了。”这是于瑾留给同事、学生的最后一句话,一如往常温婉。2018年5月24日,紧张的答辩季,结束最后一场博士生论文答辩,于瑾回到家中小憩,梦中溘然长逝,年仅52岁。

  去世1年多后,她的同事还会在回忆她时失声痛哭。在学生、同事眼里,于瑾是很多人专业道路的引路人,是改变他们生活最重要的人。她用生命诠释了一位教师的美德。

  9月16日,她的亲友、同事、学生在贸大以她的名字设立于瑾教育基金。他们说“她站在那里,就是榜样”;他们说“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的样子”。  

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最幸运的事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围着她。”学校教务处处长蒋先玲说。

  “能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她带过的一届又一届学生都这样说。

  于瑾喜欢称学生为“小朋友”“小帅哥”“小可爱”。“像是人间四月天”,这是很多学生对于瑾的印象。学生只要发一封自荐邮件表达拜师意愿,她就会爽快答应,在详细回复后还会暖暖地加上一句:“谢谢你选我做导师,欢迎成为我的小朋友。”对每名学生的论文,于瑾总会逐字逐句修改。对学生邮件提出的问题,她有时一回复就是几千字,语气真诚亲切;回复晚了,还会向学生道歉。她可以准确说出每一名学生的家乡、爱好和小名;她会因上课时听到学生的几声咳嗽而在下课时特意嘱咐保重身体;她会因从微信朋友圈发现学生深夜远足而特意私信嘱咐注意安全。学生的大事小事,她样样在意。在学生求学、求职、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总能及时给予帮助,从不怕麻烦。

  因为有爱,所以负责。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虽然于瑾对每一份教案都背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让课程更通俗易懂、让教学更结合前沿发展,每年她都会将学生关心、关注的案例、热点加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如此,于瑾始终坚持手写教案,用行动告诉学生,踏实、认真、不玩小聪明才是成大事的诀窍。面对一名素未谋面的学生,于瑾能用数千字的邮件回复如何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的准备,传授观点、方法和重点内容,推荐大量的参考资料,最后还不忘表达鼓励。指导学生论文时,她会写下4页纸的邮件给学生,详细讲解开题报告的注意事项,邮件回复篇幅超过学生邮件篇幅更是家常便饭。

  因为有爱,所以宽容。学生宋远洋在校期间总是有独特想法,毕业论文的思路原本褒贬不一,但于瑾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鼓励他继续深入研究并给予大量指导,使他最终顺利通过答辩。于瑾这种对“另类”学生的包容和爱感动了宋远洋也影响了他,毕业后他也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因为有爱,所以充满正能量。于瑾的正能量不是在于口头的“你好棒、你好优秀”。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经贸学院金融专业的学生何亮宇说:“她的正能量是把自己活成了光源,只要你靠近她就靠近了光,不管你愿意与否,都会被她照亮、被她温暖、被她引领。”她经常与学生谈心,为他们推荐实习和工作机会。这种关心,绵延到学生毕业,关心学生工作是否顺利,操心他们结婚、生子,为学生的孩子准备玩具和衣服……

  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学生的品行、家国情怀、视野会跟随这面镜子飞速成长。在于瑾的影响下,有的学生远赴西藏锻炼,有的学生奔赴山区支教,还有学生放弃香港的工作机会,选择去农村贫困地区做“第一书记”。他们都像于瑾一样,将祖国的需要、时代的号召摆在人生价值排序的第一位。因为他们铭记于老师说过的话:“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帮助了多少需要帮助的人。”

  当她猝然离世,学生如同失去了亲人一样悲痛,自发轮班,守灵三天三夜。原本安排每班两人值守,实际最少都有七八个人一起。八宝山告别仪式当天,几百人从世界各地赶来送行。8名学生自发抬起灵柩,缓缓地把她送上灵车。

  28年来,于瑾为近1.8万名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培养了上百名硕博研究生。“她是我见过最关爱学生的老师。”学生贾敏说,“她看到我们满满都是优点。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学得好、过得好。”

对她最好的思念是活成她的样子

  直到今天,科研楼715室的门牌上还写着“于瑾教授”,但实际上,4年前它就已经是国际贸易学院教师江萍的办公室,是于瑾把自己的办公室让给了她。于瑾去世1年多,江萍提起于瑾还是抑制不住地哭出声来。

  4年前,江萍跟于瑾聊天时,无意间提到了“向往一个独立办公室,方便做科研”。第二天,于瑾就把自己在科研楼的独立办公室腾出来,把钥匙交给江萍,让她长期使用,还内疚地说:“也没来得及给你准备点好吃好喝的。”

  因为没有了固定办公室,于瑾从此过上了在校园“打游击”的日子。每天她在学校空闲教室或楼道或校园里指导学生,这在贸大校园几乎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同事回忆说,那时候只要看见于瑾,就能看到许多等待答疑解惑的学生围着她,有她指导的研究生,有上过她课的本科生,有在校的或已毕业多年回来看望她的学生。人数实在太多时,于瑾只能求助于同事帮忙。同事问她:“为什么自己不留把钥匙,在你需要时也可以进办公室?”她说:“那样不好。既然给了人家,就要让人家安安心心地用。”

  “我很少叫她于老师,我喜欢叫她姐姐,因为她总是像亲姐姐一样爱我、照顾我。”在江萍眼里,不管对谁,这个姐姐永远都是温暖地笑着,柔柔地说着话。“她在我们身边的时候,给了我们无尽的爱和温暖;当她离去后,她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有担当,因为我们想让自己成为她那样的人,化作一束光,去温暖照亮更多人。”江萍说。

  于瑾对同事的关爱细心又温暖。新来的同事教学任务量不够,她就把自己辛苦打造多年的金牌课程拱手相送,还贴心附上了教案和ppt;一位同事病休后重返工作岗位,她马上为这位老师包了一个3000元的红包,封面上写着“敬祝李教授康复”,只是这个信封还没来得及亲手送出去,她就离开了。她爱人在整理她的手提包时发现了这个信封,并委托学院转交给了这位老师。在这样的爱心激励和支持下,近4年来,江萍在生二宝的同时,依然发表了9篇国际论文,主持了2项国家自科基金课题,完成了13篇工作论文准备投稿。“当我今年顺利晋升教授时,她是我第一个想要感谢的人,但我已经无法当面向她道谢,只能在她的墓碑前默默跟她倾诉,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贸大有一面墙,上面写着众所周知的一段话:“在贸大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丽的风景”。对江萍来说,在贸大遇见于瑾,就是今生最美的风景。“在浩瀚的宇宙之中,能和于瑾共享同一颗行星,共度同一段时光,是我毕生最大的荣幸。虽然我还会特别想她,但对她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的样子。”江萍说。

用爱传递师者之心

  时隔一年多,学校教务处处长蒋先玲对于瑾去世前几天的回忆依然清晰。2018年5月18日上午,在她离世的前一个星期五,一场网络直播的博士生答辩即将开始。于瑾当天早上9时02分走进会场说:“抱歉,我迟到了。昨天我只睡了2小时。”这是她的特点,因为对学生的事太上心,只要第二天有关学生的事,她就睡不好觉。在答辩过程中,她仍然精神饱满,认真提问。当天下午,于瑾又参加了一场本科生答辩。答辩在下午4时30分左右就结束了,可当蒋先玲在办公室工作一个多小时,于6时左右下楼时,看到于瑾居然还在楼下,被一群当年要毕业的研究生围着解答问题,而旁边站着的是来接她的儿子。

  当时,于瑾的儿子戴着口罩。蒋先玲一问才得知他感冒了,于是假装生气地对学生说:“于老师工作一天了,来接她的儿子也感冒了,你们就让于老师早点回家吧!”可于瑾对她笑着说:“不要对我学生这么严厉嘛!”接着继续给学生答疑解惑。第二天,她又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研究生答辩。就是这样,每每在毕业季、答辩季,于瑾总比别人更忙、更辛苦,因此她身体损耗很大。5月24日上午,于瑾在学校为学生填写完各种答辩意见并签字后,已到中午时分,都还没顾上吃午饭。她回到家中,继续以微信指导上周答辩的6名本科生论文如何修改。直至12时57分,她可能是实在太累了,就合衣去休息了。等到傍晚她爱人下班回家,才发现她已永远地离开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也是于瑾28年教坛人生的真实写照。于瑾就像春蚕一样,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吐丝,也像蜡烛一样,总是默默地燃烧着自己,去照亮别人。

  对于每个曾被于瑾照亮的人来说,把爱传递下去,爱就从未远离。

  9月16日,她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等自发筹集的“于瑾教育基金”正式成立,首期筹集善款300余万元。今后,这项基金将用于奖励师德高尚、深受学生爱戴的贸大教师,资助志存高远、成绩优异的贸大学子,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中国金融业创新发展的科研人才,以及其他相关的公益活动等,具体将支持于瑾金融实验班项目、于瑾大讲堂项目、高端师资培训项目等,以延续这位逝去师者的仁爱之心。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