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长成“金杉树”——访北京市石景山区中杉学校校长王翠娟

发布时间:2019-06-24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墙上色彩斑斓的涂鸦,教室里灵动悦耳的琴声……走进位于石景山区的北京中杉学校,年轻的朝气与活力扑面而来。这所民办寄宿制学校由原中关村三小校长王翠娟创办于2014年,今年首次参加高中招生。学校今年如何招生?又有哪些特色课程?记者采访了学校校长王翠娟。
 记者:学校取名为“中杉”有何寓意?
  王翠娟:杉树高大挺拔,学校取名“中杉”就是希望把杉树的品格赋予学生。我们小学的校训是“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中学的校训是“我要长成参天大树”。我们的教育就像育林一样,孩子们就像一棵棵小树,或高大或粗壮,或结果或不结果。每棵树都会按照它自己的样子去成长,长得与众不同,最终长成有用之才。
  
  记者:配合育林教育的理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什么特点?
  王翠娟:学校依据育林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了“金杉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据此完整而系统地设计了好习惯涵养课程(品性涵养课程)、好基础学业课程(基础学业课程)、好特长专业课程(特长成长课程)。这三类课程又细化为10个模块,共49门具体课程,从而构建起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孩子们阳光、快乐地成长,我们设计了“八个一”工程,并且贯穿教学的始末:一个良好的兴趣——下午自主选课,一个阅读习惯——每周读一本书,一个文化底蕴——每天诵读一小时,一个国际社交能力——每天英语朗读、社交活动一小时,一手优美的文字——每天书法练习15分钟,一个艺术修养——每天练琴一小时,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锻炼一个半小时,一片拓展的天空——每周实践活动一次。
  学生一般在上午学习语文、数学、国学和外语,每堂课时间设置为半小时;下午学习科技、美术、音乐、体育,每门课程都配有专业教练,每堂课时间为一小时,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
  王翠娟:孩子们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就需要方方面面的营养,数理化、语文、英语是他们茁壮成长的根基,科学、艺术、体育是这棵树上茂密的果实。
  体育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每个孩子在小学必须会游泳,在中学必须会滑冰。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了篮球、棒球、橄榄球、跆拳道、武术等课程。孩子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跟着专业老师以运动员的方式接受12年训练,不是训练成运动员,而是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学会团队合作、吃苦耐劳。
  我们还开设了科技课程,比如无人机、航模、车模、舰模、3D打印等,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在中学阶段,学校开设了3D设计、摄影摄像、传媒、编程、创业等课程,希望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我们有一个科技工坊,让孩子们从最基本的动手开始学会木工、车工、铣工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这个科技工坊里还有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让学生动手拆卸。学校还专门买了一辆汽车让学生“拆着玩儿”。虽然未来可能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会取代传统汽车,但孩子们通过动手也可以了解科技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校还开设了演讲课程,让孩子们确定学习目标,自己查阅资料、做出PPT,最后脱稿演讲,有助于他们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艺术课在学校深受重视。小学二年级以后每名学生都要学一种乐器,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手、脑、眼,这不仅让他们变得更聪明,还让他们懂得了坚持。每个孩子都在一个音乐团队,也会让他们学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魅力,这样对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做一个能够跨越挑战、飞跃极限、超越自我的国家栋梁是极为有益的。
  学校不断把行业内的优秀教师请进来,如邀请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老师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庞中华老师讲书法,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博士讲人工智能……也把学生带到滴滴公司等企业去感受新型公司的样子,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书之外的故事等。这些“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对学生课程的丰富是有意义的。
  
  记者:中杉学校今年第一次招收高中生。请您介绍一下首次招生的情况。
  王翠娟:我们今年预计招两个高中班,每个班计划招收30人。
  其中一个班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他们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学习音乐特长。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和中杉学校的老师联合给孩子们一对一讲授音乐辅导课。这部分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报考国内外的音乐学院。对这部分学生的招生要求,我们看重的不是专业水平,而是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梦想的坚持。
  另一个班是国际班,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来自海淀区示范校和示范校国际部,目前采用基于国际化人才选拔要求而原创的课程体系,以未来入读海外名校为升学目标。高一年级部分课程采用中文教学,从高二开始所有文化课程(国学课除外)均采用全英文教学。
  国外著名大学的招生官也会走进中杉学校,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是什么样子,如何选择专业。这样学生可以早一点确定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学习。
  
  记者:学校未来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王翠娟:中杉学校的校园不是最大的,但我们希望它是最适合孩子的。我们把中学做成像博物馆、美术馆一样,让学生从小就有梦想。比如学校有一面校服墙,墙上挂的是来自世界名校的帽衫。我们想传达给学生的是:人生是可以有梦想的,梦想可能就是一句“我要穿上这件校服”。
  中学部有一个开放的图书馆,书籍类型丰富,不仅有世界文学名著,还有投资、世界博物馆介绍、世界名画、科技等类书籍。学生看书不需要借书证也不需要登记,每天有30分钟阅读课。每名小学生每学期要课上读6本必读书目、课下阅读4本选读书目;中学生每学期要必读6部中外名著、选读5部中外名著。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每天的“翻一翻、读一读”,通过与大师对话,让自己的想法更多一点、视野更广一点。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考虑他们18岁成年之后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作为一所民办学校,立根立本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阳光的,都能“头顶艺术、脚踩文学、怀揣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建成一所进行扬长教育的学校、一所不用上课外班的学校、一所打开学生国际视野的学校、一所为孩子打下良好国学根基的学校、一所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的学校。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