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中国 高考精神内涵是拼搏——访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

发布时间:2019-05-0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今年,是李继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第26个年头,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作为京城一所公办高职院校的“掌舵人”,他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从一名高考生,到成为高校老师和管理者,他说是高考改革给了广大年轻人改变命运和公平竞争的机会,而高考后的选择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多样。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使他对高考后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职业教育不是一种层次,而是一种类型;高考后报考职业院校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广大学生的另一种路径;职业教育同样为人生提供出彩的机会。
  
  记者:您是哪年参加高考的,已经过去多年的高考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李继延:我1982年参加高考。当时的录取率非常低,只有百分之十几,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四个字“竞争激烈”。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形容毫不为过。
  我当时读的是文科班,考前就是一门心思读书、做题、认真备考。考试当天早晨,母亲比平时多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边帮我剥鸡蛋皮边语气平缓地鼓励我冷静发挥、认真做题,让我别有压力。母亲越这么说,我自己心里反而觉得压力越大,但只能背水一战。我想的是,考不出好成绩,录取不了的话,对不起父母。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第一年便成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分校。而当时考两三年才考上的同学大有人在。
 
  记者:作为高考的参与者,您认为高考对您本人意味着什么?恢复高考这项选拔人才的制度对整个中国意味着什么?
  李继延:高考对我而言意味着公平竞争的机会。我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一直教导我,通过高考读大学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那个年代,许多同学选择接父母的班,到父母的单位去工作,我的父母则退休回家。我的父母明确告诉我,他们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还要为国家作更多贡献,不可能让我去接班。所以我必须高考上榜,没有退路。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心无旁骛,专心备考。
  恢复高考,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打破了多年以来对人的桎梏,给年轻人以梦想。恢复高考,给了年轻人以公平竞争的机会。大家有机会用高考这种公平公开竞争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记者:您高考志愿是如何填报的?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李继延:当时竞争激烈,我对自己高考前摸底测试的成绩也不是特别满意,所以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分校。我当时考虑它是人大的分校,教学质量、校风、口碑都很好,且主要面向北京招生。
  我报考的是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企业管理于我国是一个新兴事物。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强烈。加之我高考复习读的是文科班,自己也立志要在经济领域实现理想,所以企业管理便成了我的不二选择。
  
  记者:在学校除了获取知识外,还有哪些方面让您有获得感?
  李继延:当年的一些分校,是为了实现更多青年进入大学求知的梦想而举办的,条件很艰苦,但教学质量是一样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课程设置相同,教师、教授也都是人大本部直接派过来的。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当时走读上学,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课余时间无法在学校住宿、学习,确实比较辛苦。但这并没有成为我和同学们汲取知识、感悟人大气质和内涵的障碍。
  大学期间,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做学问的严谨性,还有他们对科研工作和对自己行为处事上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虽然距离毕业已有34年,但当年那些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李占祥、徐昶、谢培才、杨先举、沈亮安等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们都是行业的专家学者,很多是结束了干校生活重回讲台。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吃苦耐劳、甘愿奉献、孜孜以求的美德,至今仍是我工作和生活的指引。
  还记得,欧阳中石先生当时教我们“形式逻辑”。先生授课非常活泼、幽默,而且有内涵。有一次下午上课,班上的一位同学迟到了,欧阳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反而站起身给这位同学鞠了一躬,并连声说道:“对不起,我今天又比你先到……”就这一个举动,弄得这位同学无地自容,此后再没迟到过。教我们经营管理的徐昶教授亲自带着我们到云南玉溪卷烟厂、天津渤海石油公司等企业学习、实践,事必躬亲、言传身教,也让我们受益终生。正是有了当时这样一批接地气、做人踏实、做事严谨、认真负责的老师,人民大学的工业经济系管理学专业才不断发展成为全国行业的翘楚,培养出一批批经济管理领域的精英。这些学者大师做人做事薪火相传的精神,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都给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的一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和楷模,指引我去学习,去追寻。
  
  记者:作为目前京城一所公办高职院校的“掌舵人”,您是如何看待职业院校教师这个职业的?如何带领学校教师帮助学生在少则3年、多则6年的学习路上更好地前进的?
  李继延:1986年,大学生在全社会还属于紧缺人才。我本科毕业后,学校在我们两个班各挑选一名同学留校。本科毕业后直接为本科生讲课,这在现在看来是难以做到的,但在当时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作为亲身经历者,我不仅做到了,且做得还不错。由于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我也特别喜欢大学的这种校园氛围和工作环境,所以便留在人大分校教书,讲授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这期间有两年的时间在人民大学本部教授本科生课程,而且还是边工作边进修,不断提高自己。
  后来教育资源调整,人大分校合并到北京工业大学,成为经管学院。作为工业大学的教师,我又工作了3年,之后调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那时校名为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一年后学校成立工商管理系,我被任命为系主任。我当时正好30岁,凭着一腔热情,把全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一年多后升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2001年37岁时,我接任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各项工作至今。我人生最美好的26年都伴随着这所学院的发展一起度过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工匠精神,是“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践行。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掌舵人,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首先,中国社会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老师是个让人自豪的职业。其次,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书本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线的实践、实操技能,具备双师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比本科院校教师,甚至研究生导师具备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当好一名职业教育的教师非常不容易。教师,除了当好一名教书人,更多的是要做好育人工作,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引路人。
  
  记者:有人说高考是一项考试、一项制度,它本身附有一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内涵。近些年,求学深造的选择路径越来越多,但仍有大部分中学生选择高考作为首选路径。在您看来,高考的精神内涵到底是怎样的?选择高职专业的中学生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高考的选拔?
  李继延:高考赋予了每个年轻人公平竞争的机会,为全社会的年轻人提供了公开公平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制度保障,尤其对于边远贫困落后地区的青年,是一种特别好的制度设计。
  近些年,求学路径确实是越来越多,可是很多人依然选择参加高考。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通过学习知识、参加高考的这个过程,给年轻人带来的历练更为重要,让年轻人勇于接受挑战,能够忍受多年苦读的煎熬和磨砺,让人生变得丰富,提前感受到社会竞争的压力。到最后结果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努力的过程则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重要人生经历和财富。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依然选择高考,是想搏一把、拼一次。这种积极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心态成为我们这个社会非常重要的前进动力。虽然高考制度依然存在被诟病的不足,但目前尚没有更为理想的制度可以代替。高考的精神内涵是“拼搏”,在丰厚人生底蕴的同时,还是对年轻人的历练,是很多年轻人成长、成才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
  如今不少中学生会选择报考职业院校,这在我看来,不能唯分数论。这些学生可能只是不适应传统的考试方式,不能以失败者的心态去面对高考。职业院校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给予广大学生的另一种路径,职业教育同样为人生提供出彩的机会。
  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大国工匠”概念的提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阐述职业教育,国务院刚刚颁布的“职教20条”,都表明职业教育今后大有可为,为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宽广的道路。人们应该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不是一种层次,而是一种类型。考取职业院校同样是值得高兴的,同样是人生的转折点,应该好好珍惜,认真学习知识技能,在人生舞台上更加闪光出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