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忘掉“劳”字太不该

发布时间:2019-05-05 期号:
铁 铮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务院顺应民意,调整出了四天“小长假”。人们休息的休息,游玩的游玩,尽情享受假期的快乐。这本是国泰民安带来的福利,但切不可把“劳”字忘到脑后。
  好不容易放几天假,也不一定非要干点啥活儿才叫过劳动节。这个“劳”字事关培养人的大目标,切不可疏忽大意。前几天看了一位某校中层干部写的文章,谈到培养什么人,竟还是沿袭过去的提法。令人担忧的是,如此忘掉“劳”的人还大有人在。写文章也好,说话也罢,把“劳”字忘掉按说也没啥大不了的。但如果在育人的实践中,把“劳”丢在一边,就是大错特错了。
  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忘掉“劳”字的危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专门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他“劳动观”的具体体现。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劳动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同样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时代不同了,劳动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但要实现我们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过去一些学生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现在有的学生连食堂都懒得去,改叫外卖了,用“油瓶子倒了都懒得扶”来形容一点不夸张。正因为如此,倡导尊重劳动之风、大兴热爱劳动之行才更有必要。
  学生与劳动绝缘,根子还在社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风气还有待完善。在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德智体美劳的育人要求制订教学计划、设计相应的工作方案,劳动还是被丢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许多成年人未能给青少年树立好的榜样。一些做父母的过于溺爱孩子,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成了“铲雪机式的家长”。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劳动观”,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劳动不是惩罚人的手段,而是发现广阔天地、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的必由之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只有学会品味劳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才会给自觉劳动、经常劳动带来永恒的动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