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中国 不让一个心灵受委屈——访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葛小峰
发布时间:2019-04-1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马明星
从小沉默寡言的她,8岁时曾因被老师误会而遭到周围人“嫌弃”,10岁时意外地被另一位老师敲开心门,重获“新生”,自此怀抱“教书育人”梦,最终圆梦北师大。她努力工作,28岁成为学校教研组长,至今已任教杏坛一线近30年。
她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践行者,用师爱帮助学生收获自信;她是学生在母亲节集体为之献歌的“母亲”,学生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是与之谈心;她是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她是两次培养出摘得北京市高考语文桂冠学生的优秀教师……她就是北京市第八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葛小峰。
回想高考:
一心只想教书育人
记者:您的高考备考经历是怎样的?您与其他考生不同之处是什么?
葛小峰:我生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能得到一本辅导书,简直是如获至宝,恨不得一口气做完。我从小就羡慕天资聪颖的姐姐和弟弟,但又相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所以经常学到深夜,有时会流鼻血,常常被父母担心身体吃不消而督促我早休息。说到高考中我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我觉得是我从小学就一直抱有坚定的奋斗目标——成为一名不仅能“教书”,还要能“育人”的教师。我的理想是,希望每一个生命都沐浴阳光,不让一个心灵受委屈。
记者:是什么让您产生这样的想法?
葛小峰:小时候,我经常在下午无课时去同学家学习。有一天,同学家长说家中丢了手表。当时的班主任当众点名说是我偷的。那个声音让我瞬间崩溃,更让所有的小伙伴自此远离了我。一年后,新班主任刘艳溪老师的到来,像一束阳光照进了我幽暗的童年生活。她从不在意大家对我的评价,主动接近我,在大家面前陪我聊天,还鼓励我出演仅有一句台词的语文课堂剧……她所做的一切让我重拾了勇气与自信,也带来了其他同学对我的关心,让我重获了友谊。后来那块遗失的手表被丢表的家长在家中箱包内无意间找到,误会也就澄清了。
现在想来,刘艳溪老师是那个年代持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她让我认识到,较之书本知识,心理以及性格健康成长是人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记得有一次,她布置写与理想相关的作文,特意强调写作文的方法,不要总写大道理,要写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我平生第一次写下了长大做老师的文章。
记者:为什么后来选择成为语文教师呢?
葛小峰: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恩师刘艳溪是语文老师,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的爷爷古典文学底蕴深厚,他讲个药方都要用文言文唱着讲,还常背着讲《四书五经》《三国》《水浒》。我的父亲虽是数学专业,但他在家经常朗读唐诗宋词、写小楷。我因此自小很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如诗歌、戏曲、古典小说等。
成为教师后,我也很喜欢研究传统文学作品,近年出版了专著《红楼记忆》《红楼梦导读上下册》《三国演义导读上下册》《高中古诗词阅读》《北京八中古诗文校本教材》等,2016年获全国名著《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特等奖。
服务高考:
教书育人双管齐下
记者:您所教班级的高考成绩一直都很突出。您是怎么看待素质教育与高考成绩之间关系的?
葛小峰:现在大家一谈及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就会联想到“应试教育”和“书呆子”。我认为,成绩优异的背后一定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作为支撑。就语文而言,大量阅读、视野开阔、思想深刻的学生,语文高考成绩都很优异。我所带年级语文成绩经常在区里前列,如2011年学生李赞与2017年学生王泰程都名列当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前茅。李赞考入清华大学,王泰程考入北京大学。
我认为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舒展而蓬勃的生命状态。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提升学习成绩。高一刚接触李赞时,他不太自信,总把“他们城里孩子”挂在嘴边,刚入校时对自己资质、外貌不满意。我经常陪他谈心,深入浅出地讲“志不达者智不达”“自信成就优秀”。他渐渐地树立了自信,最终如愿考入清华大学。
高考不是最终的目标。身为师者,我更希望学生不仅能在高考中有闪光的成绩,更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拥有辉煌的未来。
记者:您平时是怎么将素质教育融入高中课堂教学的?
葛小峰:对语文学科的素质培养是有从高一到高三整体设计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把语文课堂中涉及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环境,让其感受到语文就在点滴生活中。比如,我在高二给学生讲《茶经》,高一就要求学生每天喝茶。坚持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能辨别茶的品种,有的则改变了自己喝碳酸饮料的习惯。学生会主动了解茗茶的历史、有关茶的古诗、文人雅趣“斗茶分茶”等。再如,课本内容涉及《窦娥冤》,我就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戏曲之美,让学生自选戏曲段落学唱,再分组上装汇报演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体味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还会邀请各个领域精英为学生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如演员孙红雷、吴樾、曾晓燕、奥运冠军杨扬、天安门国旗班李磊、聋哑人邰丽华、战地记者焦翔等,让学生理解人生,理解“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的道理。我还和学生一起过冬至、夏至、元宵、腊八等传统节日,把饺子、面条、腊八粥、元宵带到教室与学生分享。他们惊讶、欣喜、感动,在活动中生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寻觅感受语文的魅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科素质。真正具有语文学科素质的学生,成绩自然不会低。
感悟高考:
解读教书育人真谛
记者:您曾多次参加高考语文评卷。高考哪些变化让您印象深刻?
葛小峰:作为语文教师,高考改革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近年来愈发重视阅读、贴近生活,这一点在语文试卷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些变化都让我们一线教师认识到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我认为,在教改中要把培养核心素养落在实处,就要了解学生学习实际。举例来说,初高中过渡阶段,文言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特点与基础。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文言听力教学,把培养文言语感落到实处。学生有了较好的文言语感才能读懂文言文,理解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怀,十多年来收效很好。我认为,在高考改革中,教师要勇于坚持应该坚持的东西。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这样的东西就不该变。
记者:以教师的身份,您想对高考生说些什么?
葛小峰:又是一年高考季。孩子们,高考这年你们成人了。我只是想起一个词——忠诚。这不是只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词。我希望你们忠诚于执著的理想,忠诚于内心的热爱,忠诚于深爱你的亲人,忠诚于你脚下的土地,为之拼搏,相信汗水会化作雨水,雨水终将会滋润渴望的心田。加油,我亲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