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学做手机真正的“主人”
发布时间:2019-03-18
期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甚至要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所有可联网通信设备。这些提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暂不说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否合理和行之有效,但不得不承认,对中小学生而言,手机在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通讯和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合理使用手机,做手机真正的“主人”。
常玩手机易患“网络焦虑症”。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70%。学生的手机越换越好,与之相伴的烦恼却越来越多。据调查,不仅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首位,每年因玩手机导致的交通事故频发,贪玩手机产品还会导致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在我国,因沉迷手机而患上“网络焦虑症”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呼风唤雨”,回到现实生活中却患得患失,无比孤独。这些孩子大多无心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内心脆弱、焦虑,受到一点小的打击就易崩溃,也会产生社交障碍。因此,为了避免让自己越来越孤独、焦虑,青少年要提高自律性,享受真实自然的生活。
先培养阅读能力,再接触电子产品。如今,适应了电子屏幕刺激、快节奏视觉环境的青少年,很难在相对平淡、舒缓的现实环境中集中注意力。渐渐地,青少年会丧失深度阅读能力,被碎片化式阅读所包围。脑科学家洪兰建议: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被培养好后,再接触动态的电子屏才好。一些国家的儿童机构也建议,6至18岁的青少年每天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要想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家长可帮助孩子制订相应的计划,例如每天睡前读1小时书,不要把手机带进卧室;用集中且固定的时间使用手机等,不仅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帮孩子控制了使用手机的时长。
使用手机要明确功能。对于学生来说,手机除了娱乐,最重要的便是学习功能。可是目前学习类APP种类繁多,再加上游戏软件、视频软件,让学生和家长眼花缭乱。所以,使用手机时也要“删繁就简”,针对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的学习软件,并明确各个软件的不同功能。例如,学习英语单词的APP一种、家长和老师沟通的APP一种、用来放松的游戏视频类APP一种。当手机处于“精简”环境中,学生注意力较易集中,节省时间后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电子科技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不能让它荼毒了青少年的生活,更不能让原本作为人类情感延伸的高科技产品主导青少年的行为和思想。虽然学生不能完全“戒掉”手机,但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降低对手机的依赖性,做手机真正的“主人”。
(刘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