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教育将精准扶贫 创新开展“互联网+教育扶贫”行动

发布时间:2019-03-04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提出扶贫要做到需求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要在扶贫项目上创新,以“三区三州”和本市扶贫协作地区为重点,创新开展“互联网+教育扶贫”,大力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

鼓励师生通过网络献爱心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教育扶贫还存在项目措施不够精准、参与主体不够充分、融合程度不够深入等问题。北京作为首都要在扶贫协作工作中立标杆、做示范,既要在推进力度上走在前列,又要在精准程度上走在前列;既要着重解决眼前脱贫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总结提高、创造创新,切实为教育扶贫领域提供更多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各单位要充分用好自有资源,根据受援地区需求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采取不同支援方法,安排不同类型资源,切实把“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效结合,把帮“硬件”与扶“软件”有效结合,把优势资源与普通资源有效结合,做到各尽其能、“资”尽其用。

  各单位还要广泛动员各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企业、爱心人士等参与教育扶贫,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努力为受援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要做好“中国社会扶贫网”(www.zgshfp.com.cn)的推广和注册,动员广大师生员工注册为中国社会扶贫网爱心人士,通过网络献出一份爱心,助力一个受援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

信息化手段共享优质资源

  学校要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聚焦结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集聚学校,组织支教、送教、挂职、互访、教研等校际交流活动,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帮助结对校提升水平。充分利用书信、电子邮件、QQ、微信、电话等方式,促进结对学校学生之间交朋友、结对子,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可通过夏令营、短期交换生、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学生双向实地交流,鼓励开展结对学校学生家庭联谊帮扶。推进职业教育扶贫攻坚行动,组织实施“北京访学计划”,提高贫困地区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定期向结对学校推送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开展各种形式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活动。

  本市将按首善标准选优派强,切实将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工作作风硬的干部教师派到受援地区,将长短期支教教师凝聚成拳,形成团队力量,探索聘用退休干部教师参与支教、送教和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机制,认真落实相关待遇保障。关心关爱援建干部人才子女及家属,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对子女在学业、心理方面进行辅导和关照,利用节假日看望慰问家属。

选派优秀大学生贫困地区实习

  各市属高校要主动对接本市结对帮扶贫困县,把先进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传播到贫困地区。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采取设立志愿者支教服务基地、选派骨干教师支援、开展教师培训、开设远程课堂、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当地实习、鼓励到当地创新创业、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等多种形式,推进教育扶贫。

  高校要通过帮助贫困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产业发展升级、拓展产品市场等途径,推进产业扶贫。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结合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组织专业人才专题培训,推进智力扶贫。发挥医学专业及附属医院资源优势,帮助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培养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健康扶贫。

  高校还要动员共青团、学生会、志愿服务组织、校友会等多方力量,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贫困县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县农村服务,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借助新型传播手段传承推广,推进精神扶贫。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