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让“我”变成“我们”
发布时间:2018-11-21
期号:
11月12日,中国名将武大靖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男子500米决赛中,以39.505秒的成绩夺冠,并一举打破自己在今年2月平昌奥运会上创造的世界纪录(39.584秒)。武大靖在随后发布的微博中表示,这一成绩“是速度,也是一种信念!这又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还在路上……中国短道速滑队,我们一起加油!”武大靖在夺冠之后,用了“我”还在路上,又用了“我们”一起加油。令人敬佩的是,他如此自然地让“我”融入“我们”,把个人前进的动力归于集体产生的力量,让“我”变成了“我们”。
让“我”变成“我们”,就是把一根筷子变成一把筷子,把一个单独的个体变为一个完整的群体,从而产生无坚不催的力量。湖南师大附中男生公寓的224寝室里,六名男生全部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六位追梦少年,因为志同道合,他们从高一相聚到一个寝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经过导师的指导,生活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加上团队的互助,从而赢得了高考。
让“我”变成“我们”,就是把个体自主学习,变为团队共同进步。一份寝室公约,让224寝室的学习、生活步调达到高度一致:22:40下晚自习后的半个小时,可以干个人内务、聊天、吃零食,亦可讨论当天学习中的问题;23:10之后,必须保持安静,认真自习,纪律要求和班上的晚自习一样严格;0:00熄灯,保证寝室成员的睡眠。班级提供的是班上学习的氛围,放学回寝室之后靠的就是寝室的氛围。
让“我”变成“我们”,就是维系一条团结的纽带,留下芳华的美好,共同度过难忘的高考备考时光。共同努力的这三年,224室的六名男生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三人考入清华,三人保送北大。互助精神依然在延续。
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我”而言,心中都会渴望着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能来自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也可能来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我”所归属的群体规模越大,这个“我们”所焕发的力量就越强。我们要让更多“我”变成“我们”,让每一个“我”都成为能够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榜样。
(段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