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撒三地 赤诚付教育——记北京市2018年度优秀教师典型王静

发布时间:2018-11-19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安京京
  11月6日清晨,记者驱车50多公里奔赴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次日就是立冬了,京郊的寒风似乎更无情一些,仅仅下车走到教学办公室的两分钟路程,双手已有些僵痛。然而见到王静的第一刻,就被她热情拉进门的双手暖到心底,同时被她周身散发出的满满的亲和力所感染。听了她的故事后才知道,这种亲和力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从爱每一名学生的平凡日常中油然而生。
  从教28年,她在北京、新疆、西藏三地播撒爱的种子,凭一颗丹心为京郊山区的莘莘学子贡献智慧,用一腔热血为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教育倾注力量。今年9月,她也因此被评为北京市2018年优秀教师典型。
寻她百度在阑珊
  王静一直认为,为人师表,绝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科能力。“我们修学卓越的成绩、求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殊不知在质朴善良的孩子面前,能够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与孩子交流需要更多的耐心,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朴实亲善、真诚直率,他们会拉着你的衣角和你亲吻拥抱。但如果不能真正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能做的,就太少太少了。”
  从教28年,王静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相反,为了工作需要,她毅然放弃了很多假期,甚至成为了第一批“深综改”的探路者。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她从无二话。28年前的7月,王静被分配到位于怀柔西部山区的黄坎中学。走过多年的教师生涯,至今,她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常年担任班主任工作。
  怀柔三中曾是所职高校,学生中有一些从社会上招收的。他们起初还来校上学,但过一段时间便因种种原因弃学了。王静悉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对于可以劝说回来上学的,她不惜付出心力和财力,帮助其完成学业。一名家住山区的学生生活困难,病重的母亲和年迈的父亲让他无力再承担家庭和学业的双重压力。王静向学校争取减免了他一部分费用,并在其考上高职后,个人资助了一部分学费。还有一名学生,家长觉得孩子上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有好工作,不如弃学从工,就给他找了一份在机关开车的工作。然而,这名学生却有着强烈的上学意愿。于是,王静自掏腰包,为他垫付了学费。这个孩子不负众望,也真的考上了大学。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毕业五六年后,他回到学校,将王静资助的费用悉数奉还。
  王静对于学生的爱深沉而厚重,并且将这份爱与关怀带到了更偏远地方。
望尽天涯西风路
  “没到过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没到过和田,不知道新疆的古老神奇。”这是王静选择踏上援疆之路前夕,参加市委区委组织学习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他们的目的地,是新疆和田市洛浦县——祖国的大西北,一个国家四类偏远地区,典型的贫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眼望不尽天。这里,常年风沙肆虐。
  13年前,作为“北京市第五批援疆干部代表团”的一员,王静奔赴新疆和田,被分配到洛浦县第二中学。作为县里唯一一所汉族中学,学生中有近50%是少数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援疆教师很难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这里条件艰苦,即便窗户关得再严,桌子上也总有一层细沙,可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这一切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刚一到校,王静就被任命为外语教研组组长,带两个班。而在和田地区,英语学科薄弱得令人难以置信。面对巨大的困境,王静一开始也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她用笃定的决心告诉自己:方法总比困难多。通过细致调查,她和其他教师一起,制定了独特的教学方案:根据年级特色和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开展竞赛活动,让提高英语水平从激发学习积极性开始。初一年级夯实基础,搞百词竞赛;初二年级锻炼能力,搞演讲比赛;初三年级以中考为目标,进行综合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全校竟然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校长欣喜不已,家长也是眼前一亮。王静趁热打铁,抓住时机,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课,甚至主动上门到学生家里去。这份不忘初心的爱,换来了学生们全身心的依赖。孩子们喜欢她,信任她,她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在援疆期间,王静主动提出并积极参加培养当地教师的工作,在和田地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学校展示课优秀奖,并获“优秀援和干部”和“优秀支教教师”的光荣称号;她参加春蕾计划,资助多名维吾尔族女童入学;通过她的牵线搭桥,洛浦县第二中学的15名贫困生受益于捐资助学,得到怀柔区数位好心人的资助,为他们的人生点亮了希望之光。
  王静不仅竭尽所能地帮助当地学生,更和他们成为了朋友。离开那天,她把自己的全部衣服都留给了班里一名家庭困难的女孩儿,一身轻装,踏上了回京的路。后来,她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考入了怀柔区红螺寺中学新疆班,给她打了电话报喜,两人的师生情在京郊大地上延续。
为伊憔悴终不悔
  2014年7月的一天,王静无意中看到学校公告栏贴出的援藏通知,她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45岁的王静,作为队伍中岁数第二大的“老教师”,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来到平均海拔3680米的拉萨。
  严重的高原反应,让王静猝不及防。还没出机场,她就腿软得走不了路了,当地医生赶紧扛来氧气瓶。这一次倒下,她足足躺了3天。她回忆道:“那3天意识不清却又难以入眠,这种感觉真是难以名状。”刚一恢复身体,她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所完全由北京市投资援建的中学,其初中部也是由北京援藏教师创建的。作为新筹建的教育城内的一隅,学校基本就处在工地之中,没有路灯、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距拉萨市区近二十公里路程,离她们的宿舍也有三四公里远。然而这些,都阻挡不了王静的决心。作为教师,没有什么比上课和学生更重要的。她撸起袖子,开始绘制起自己援藏教育的宏伟蓝图。
  那年,学校初一年级招收了6个班,每班容量在40人左右,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十几名汉族学生。王静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并兼任初一英语备课组组长。因为有了援疆的工作经验,王静首先对学生进行入学摸底测试。结果不出所料,学生之间差距很大,有些来自边远县和牧区的孩子汉语水平都很低,更别提英语了。
  面对复杂的情况和极度短缺的课程资源,王静和其他教师反复研讨,制定了“激发兴趣、分层教学、加强辅导、夯实基础”的基本策略。她们下定决心,要把英语教学在这个地方一步一步开展起来。因为教材的限制,现成的课程辅助资料很难找到,王静就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整合教材,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由于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王静和所有任课教师都承担着学生早课和晚读的工作。每天上了好几节课的她们,都会充分利用早晚时间帮助学习薄弱的孩子补习。原本就薄弱的英语基础,加上汉语和藏语的沟通障碍,让她们不得不付出比平常多上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些苦与累,在王静的口中却是轻飘飘的,因为“奉献”早已成为她为人师的信条。
  经过整整一年的教学,原本不识只言片语的孩子们居然有了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水平。王静在第一学期组织的初一年级拼写大赛还被借鉴到高一年级。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王静和援藏教师们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2015年7月,王静荣获中共拉萨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优秀援藏教师”称号。
  这次回来,王静瘦了将近10公斤,长期食用当地的藏族饭菜让她一度难以消化。然而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她对孩子们的感情。如今话及此处,年近“知天命”的王静哽咽难语。能够教会孩子们知识的她,却不太擅长告别。援藏工作结束临走前,她没有再到学校,即使是前一天的课上,她也对离别只字未提。她说:“有时候,没好好告别可能是一种遗憾,但郑重其事的告别,却也是难以启齿的。”
  28年来,王静从一个刚出校门,满心憧憬、满怀热情的新兵,到现在经验丰富、经历独特“二次援”的老将,从未改变的,是“西风凋碧望天涯”的克难精神,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赤胆初心,是“寻她百度见阑珊”的职业理想。无论身处何地蓦然回首,她都笃定地知道,孩子们一直都在她那颗赤子之心的最深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