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用成人仪式感激发青年责任感

发布时间:2018-05-07 期号: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很多学校在青年节前后举办成人礼。成人宣誓仪式形式各异,放飞气球、吟诵经典、举拳宣誓……在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中,青年学生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仪式。虽然成人礼活动只是一个仪式,但借助活动的仪式感,激发青年的责任感,才是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目的。

  成人礼是责任的开始。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这意味着,青少年年满18周岁后,将不再享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呵护,拥有了应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成人,意味着努力成长,更意味着责任担当。今后遇事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责怪父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成年人的重要特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家庭和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成人礼是责任的传承。自古以来,成人礼就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标志着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并从此迈向成人阶段。《周礼》记载:“男子二十即戴冠,女子十五即插笄。”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就足以证明成年礼在传统礼仪中的重要地位。为跨入成年的青年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青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通过这种传统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

  成人礼是责任的提升。从青年阶段迈入成年阶段,改变的不只是年龄,还有角色转换、心智成熟,更重要的是责任的提升。通过成人礼仪式,让青少年对生命从稚嫩迈向成熟的过程充满期待。对于青少年来说,18岁即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成年是人生的一道重要门槛。作为一种标志性仪式,成人礼对促进青少年自我角色认知的转变有着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不仅提升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不论是着汉服、挽发髻,或是叩拜感恩、接受赐字等,都透露着青少年对成年后所怀的责任敬畏和感恩表达。学校举行成人礼仪式时,可把强化青少年责任感作为教育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更具责任意义的环节,如邀请老师和父母馈赠青春寄语、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时刻提醒着青少年法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义务、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担当,让它们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刘式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