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通讯员 刘思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似乎已经成了青年才俊的必备技能。那么,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让我们走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媛媛的课堂去看一下。
“电脑嵌在一个真丝手套里,厚度比真丝手套还要薄那么一点。真丝其实是‘发纤’光缆。手套一被戴上,可以自动捕捉人类的神经所在,连通大脑和电脑。”这看似穿越到了未来世界的场景,其实是郭媛媛布置给学生的创意作业———一千年以后的媒介生活。寓教于乐,学生的创新意识悄然形成。
郭媛媛,首经贸文化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教授、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讲授《媒介策划》《文化管理学》等十多门课,2012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获评首经贸优秀教师,2016年获评首经贸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
2018年,已是郭媛媛在首经贸教师岗位上的第13个年头。除先后担任十多门课的主讲教师外,她还创新传媒经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法,提出“实战育人”观;构建双“三位一体”———院、校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训练营、工作室、工作坊专业人才培育体系,策划“金驼”系列实践活动;推进研究生“一对一”校外导师制度及“创新、创业、创行”的“三创讲堂”。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郭媛媛首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会。她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自己在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在工作中长期的关注和思考,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为学生付出,就足够快乐
“作为教师,全部的资源、平台都应拿来用于学生成长!”说这话的时候,郭媛媛手掌向上,洒脱地做了个掌背下压的动作,表情坚定,动作有力。文传学院2015级研究生王珂说:“课外,郭老师为学生组织‘三创讲堂’,让我们有机会与企业高管面对面,增长见识,获取行业经验,及时了解文化、传媒等产业的前沿信息。”
如果说,在资源投入、平台打造上倾尽心力,是专业初心,那么,在生活中特别关心、爱护学生,就是师者仁心。“学生去实习,我坐火车送去,这样才放心。实习得俩月,要帮孩子们找房子。”说起每年送学生去湖南广电实习的事,郭媛媛轻描淡写、不以为意,似乎这种“让那边人力资源部领导为之感动”的举动只是平常事。大概,正是因为这些暖心举动,都是发自一颗纯洁的真心。
2007级本科毕业生吕洋回忆郭老师:“大学毕业后每次拜访老师,她都像亲人一样待我们,给我们鼓励。老师也是我婚礼的主婚人,我们与老师之间更像是亲人。”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郭媛媛教书育人不分课堂内外,挂念学生不论毕业前后。“只要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是愉快的,我们就相互给予了。”说话时,郭老师露出招牌式的笑容。
实用型人才,实践中培养
传媒经管专业应用、实践性强,在一个既没有传播学科优势,也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园要如何定位、建设?十多年来,结合学校“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定位,综合考虑传播学专业本身特质、生源条件等几方面因素,郭媛媛以“实战育人观”着力打造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开展“金驼”系列实践活动,致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郭老师的课非常强调实操性。她会结合传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发展前沿,设置让学生直接参与的体验和运作环节。”吕洋说。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激发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又让学生毕业时就能拥有一定的实操能力和实践经验。
郭媛媛以班级为单位成立“金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教师任“董事长”,学习委员任“总经理”,学生通过参与媒介产品策划、生产及线下真人秀宣传营销、大型演播厅综合创新实践活动等,模拟了真实的环境和业务,进行了项目实战。现在,“金驼”已成为毕业生的技能“名片”和学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传媒经管人才的实践教学品牌。
想引领学生,先做好自己
郭媛媛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直接影响。老师有没有付出真心、真情,学生是可以感知到的。”为此,她特别强调“德先”,对自己要求“为人要正”,“做事谈付出”,要“真心、真诚、真情”平等地对待学生。
郭媛媛对每份工作、每件事要求“勤先”。“老师自己工作都做不好,如何教育孩子们。”所以,“思路清晰,体系完备,创新推进”,“不惜力,尽最大可能做到最好”是她的原则。
郭媛媛曾两度获得校优秀教学管理者称号;主持的学校重大、重点教改立项报告屡次被评为优秀;在网络新媒体、媒介生态学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向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4G时代媒体立体监管模式与体系研究》等十多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出版12部专(译)著,发表近百篇论文;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建言献策,曾获北京市宣讲团优秀报告(专家组)奖,被评为丰台区九届政协优秀委员和优秀提案委员。
“一名好老师,要铭记立德树人的宗旨,以勤为径、以新为魂,鼓励学生立功成才。”面对成绩,她归功于学校给平台、领导给支持、同事给帮助、学生给动力,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铺路。
倾情倾力,以旺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郭媛媛还在学习、奋进、前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