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决不让精神糟粕污染青少年

发布时间:2018-02-07 期号:

铁 铮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令人不得不警惕精神文化产品公开传播的监控和管理。其中最典型的是某嘻哈歌手及其演唱“作品”被推上风口浪尖。在舆论强烈的探照灯下,充斥在其“作品”中的污言秽语、炫富涉毒等内容终于引起全社会的抵制。应当说,行动上还算及时,但如果总是亡羊补牢,不能未雨绸缪,难免会有为时已晚的时候。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错必纠,将精神垃圾和糟粕“扼杀在摇篮之中”,治理者要尽快形成合力机制。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歌手为自己歌曲中出现的负面歌词道歉,却把问题归在受外来音乐影响。对错误认识不深刻,对根源剖析不彻底,而并未受到进一步的处理。草草道歉了事,犯错成本太低,也是这类事件屡屡发生、屡禁不绝的原因之一。作为公众人物,起码要遵纪守法,要有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另外,网友的举报功不可没,可遗憾的是举报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褒扬和奖励。这怎能调动广大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前一些事件中,还出现过围攻、谩骂、人肉举报者的恶性事件,令一些网民不敢亮剑。构建管理共治大格局,需要切实的政策、举措为仗义执言者撑腰。

  共治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媒体。这一次,不少官方微博据理力争、激浊扬清,证明了主流媒体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和必要,充分证明了网络时代主流媒体形成矩阵的重要和必要。可是,有许多媒体在转发或评论时,对歌词并未做任何技术处理,有的在文中直接引用。这样的二次传播仍在继续扩散着有害的内容,却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可以说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传播素质仍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如此暴露的歌词,如此素质低下的歌手竟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暴露出娱乐圈的轻浮与低俗,还折射出极少数公职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某市文明办的工作人员,竟擅用官方微博为自己追捧的这位歌手打气,让网民大跌眼镜,最终虽黯然离职,教训仍十分深刻。而比推波助澜者更可怕的,是让无底线作品和演出登上了大雅之堂的主办方和某些企业。他们为招揽生意对金钱利益畸形追逐。我们在抨击低俗、粗俗、庸俗、恶俗作品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惩处为其包装、提供平台的人和企业。有关方面应该全面调查、严肃追究,整个行业都要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否则将误人子弟、后患无穷。

  在网络时代,在数字化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对精神垃圾和糟粕不能掉以轻心。一要充分认识到保护青少年心灵不受侵扰的重要性、紧迫性;二要认真落实监控管理责任制,守土尽责,失职追责;三要加强对公众人物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履行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四要加强对包括各种网站在内的媒体的管理,规范传播行为;五要加强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合理认识媒体、运用媒体。

  (作者系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栏欢迎读者来稿。来稿请注意导向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千字以内。

 

来稿请寄:E-mail:zongbianshi

@bjeea.cn热线电话:82837146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