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孙梦莹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航空系礼仪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不仅服务过十九大,奥运会、两会以及北京市和昌平区的多次会议都留下过她们的身影。正是这所美女扎堆的学校,培养出被称为“京城礼仪之花”的礼仪服务队。她们专业、刻苦,总是面带微笑,让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觉得温暖。
为了承担好赛事及会议礼仪服务工作,她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昌平职业学校。
“服务十九大特别自豪”
对于参加了党的十九大礼仪服务的35名学生来说,微笑早已成为习惯。2016级礼仪队学生高欣月介绍,“现在不管在哪儿,只要站着就都是前搭手位、丁字步,坐电梯会下意识帮别人挡电梯门。”
2016级礼仪队学生马朔感慨服务十九大特别自豪,也特别见世面。在此之前,她参加过全国和北京“两会”等大型活动服务。经历过各级各类活动锻炼的她,虽说在礼仪工作中不会紧张,但面对各位代表,心中还是有小小的忐忑,生怕自己没有服务好,因而上班时更加审慎努力。
礼仪队老师曾丽橙介绍,对学生来说,参加这样的服务活动,也是校外课堂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期间的礼仪工作与生活都非常忙碌,学生最晚的一班夜里11点才回来,而最早的一班凌晨4点就要起床,常常是拿着镜子在楼道化妆。在餐饮部门服务的学生有时一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带队老师进不到工作区域,又没有手机,学生要自己找工作位置,且随机应变处理各种情况。“孩子们应变能力很强,很多临时性任务或变化都能做得很好。”曾丽橙深感欣慰地说。
“我们是‘京城礼仪之花’”
在北京,各类会议、赛事常有昌平职校礼仪队一展风采。大家称她们为“京城礼仪之花”。谈及这个称号,还是在2008年,昌平职校成为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培训基地。学校1299名学生成为主会场鸟巢的服务人员,多名学生作为形象大使参与项目赛场颁奖礼仪服务,更多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了盛会服务,成为全国直接参与奥运会人数最多的志愿者团队。
为奥运会这种高级别的赛事服务,很多细节都要拿捏恰当。比如颁奖时,几名志愿者同时转身,脚步要求一致;在颁花时,要求鞠躬统一、动作整齐。
得体的裙装、漂亮的脸蛋、甜美的笑容……相比运动员在场上的挥汗如雨、激烈争夺,为比赛做引导和颁奖服务的美女们则成了场上另一道风景。自此之后,在市级、国家级的各类大型会议上都能看到这支队伍,“京城礼仪之花”的名号就此叫响。
“我很佩服坚持下来的孩子”
为了不负盛名,礼仪队训练从始至终都是那样严格。仅仅一个端托的训练,就让高欣月记忆深刻。训练时用矿泉水瓶,从5个起,一次要端10多分钟,只要倒了或者晃了就要加瓶。每次练到最后,手都会不住地发抖。在训练中最有难度的就是要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还要全程控制好步速。
台面上所有优秀的表现,都得益于台下的长时间磨练。训练是在每周日到周四的晚自习,每天2小时。曾丽橙说,入队半年后,每个学生能有崭新的面貌,气质上明显提升,这都离不开平时一点一滴的练习。“我很佩服这些能坚持下来的孩子。”
有几名腿型不好的学生也想参加礼仪队。老师告诉她们,想参加就得对自己狠一点,把腿型勒直。她们就每天睡觉前勒上,从小腿绑到膝盖,疼得睡不着觉。这样坚持半个学期,竟然真的把腿勒直了。一年级学生主要练习站姿,贴墙,脚后跟离地8厘米,脚跟、小腿、臀部、肩膀、头部都要紧贴墙上的镜子,做到五点一线。第一节课就站1小时,这样一练就是2个月。第一节课后,很多人会站哭甚至站吐。只有适应了这种训练的痛苦,才能适应穿着高跟鞋服务的忙碌。高欣月说,一开始站得脚特别疼,一堂课下来,脚都是麻的,过了好久都缓不过来。那时候,她们一想到上礼仪课就紧张,有同学一边站一边默默流眼泪。新一届礼仪队成立的头几周,也是学生退出率最高的时刻。
笑容也是需要练习的。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礼仪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礼仪队学生杨柳介绍:“嘴张大了不行,张小了也不可以,甚至对露出的牙齿数都有规定。我们每个人练习时,嘴里都要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这样一咬就得几十分钟,脸部肌肉都麻了,平时不管干什么也都要咬着这根筷子。甚至有一次在贴墙根站的时候,一名同学因为太疼把筷子都咬断了。”正是有着这样的标准化练习,无论处在什么情绪,只要开始服务,学生就能立刻绽开笑脸。
此外,还有走姿、蹲姿、引领手势等分解练习。每个人的脚都磨出大大小小的水泡,破了又会磨出新的水泡,如此周而复始。这些磨练残酷又痛苦,坚持下来之后,学生们收获了优美的体态、得体的礼仪动作,也为她们今后的就业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