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雅思考生表现白皮书首发

发布时间:2017-12-0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马海丽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近日发布全球首部中国大陆雅思官方白皮书——《2017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学术表现及英语学习行为白皮书》。此次白皮书基于雅思全球庞大的考生数据,聚焦中国大陆地区2016年—2017年间雅思考生的学术表现和英语学习行为。
  白皮书显示,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2012年—2016年的5年间在各项英语技能上均有小幅提升。其中,学术类考生听力成绩提升较明显(提升了一个分数梯队),而口语成绩提升最小;培训类考生的写作成绩提升了一个分数梯队,但口语成绩不升反降。
  所谓分数梯队,是雅思学术分析将0.5的分差认可为一个分数梯队差距,因雅思考试平均分四舍五入原则,4.75—5.24为5分梯队,5.25—5.74为5.5分梯队,5.75—6.24为6分梯队,以此类推。在分析中国大陆考生各省市平均表现与全球平均表现时,以分数梯队作为能力等级的差别分析,而城市间的排列顺序按实际平均分排序。
 
考生听说读写发展不均
  整体来看,中国大陆雅思考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写作、口语)低于语言输入能力(听力、阅读)。此外,无论是全球考生还是中国大陆考生,女性考生的学术表现都优于男性。
  以学术类雅思考试为例,考生总体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口语技能是造成这个差距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体现在听力和写作技能中。中国大陆雅思考生在学术类阅读技能上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从学术类雅思考生的区域分布看,中国大陆雅思考生各省市分为2个分数梯队。上海、江苏考生学术表现最为突出,占据第一梯队(6.0分梯队)。其中,上海考生在听、说、读、写四个语言技能上均居全国首位。
  与全球对比,同样体现中国大陆雅思考生四项英语技能不均衡发展的情况。在有效样本量达到500以上的30个省市中,有25个省市考生的阅读平均分与全球平均分属于同一分数梯队,其中上海、湖北、北京、江苏4省市的阅读平均分超过全球平均分;与全球听力平均分属同一分数梯队的省市达到12个;与全球写作平均分属同一分数梯队的省市达到8个;而尚未有任何一个中国大陆省市与全球平均口语水平属同一分数梯队。
  从各高校雅思考生的总体学术表现看,上海、浙江、江苏、四川、湖北、重庆、北京7个省市占据第一分数梯队(6.0分梯队)。17所中国大陆高校的考生平均总成绩与全球平均水平在同一分数梯队(6.0分梯队),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南开大学。3所院校的考生平均总成绩(6.5分梯队)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0分梯队)一个分数梯队,其中复旦大学以6.45分的总平均成绩居首。
  从考生听、说、读、写各单项来看,中国顶尖高校的雅思考生展现了过硬的阅读与听力能力。如复旦大学考生的阅读和听力平均分均超越全球平均水平2个分数梯队,阅读优势达1分之多。
 
中学考生学术表现略弱于高校考生
  中学雅思考生平均成绩略低于高等院校考生。中国大陆高校考生平均分达5.72,而中学考生平均分为5.41,且没有任何省市的中学考生平均成绩进入高校平均分的第一分数梯队(6.0分梯队)。
  中国大陆中学学术类雅思考生表现前20名学校的总成绩不俗。其中深圳和杭州2所学校的平均总成绩甚至超过复旦大学。
  无论高分考生(7分以上)还是低分考生(5分以下),都认为自我驱动是达到现有英语水平的关键因素。此外,高分考生表示达到现有高分的驱动力还来自校内中学英语老师及其父母,而低分考生则表示驱动力来自其父母以及培训学校老师,其中父母的驱动力超过培训学校老师。
 
18岁以下考生成第二大群体
  中国大陆雅思考生仍以本科生为主,但18岁以下考生已跃居第二大考生群体,达18%。
  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中,日常接触并使用英语和在校课堂学习是高分雅思考生认为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兴趣而产生的浸入式英语学习模式(平时喜爱读英文书、看英文电视、接触英文广播和英文歌曲)才是制胜法宝。高分考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听力、阅读、语法和词汇知识比培训学校的训练更为重要,在口语及写作等输出项目上认为培训学校更为实用;雅思低分考生对于培训学校的依赖则大于日常课堂的教学。
  英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高分雅思考生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论雅思平均成绩排名优秀还是落后的中学,在课堂中给予的书面练习方式都远超于让学生有机会互相进行口语对话训练。尽管教师在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承担知识输出的工作,但雅思平均分排名前20的学校老师会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正确引导,比如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英文多于中文,以提升学生英文流利度和培养自信为主,同时会对学生及时纠错;而排名相对落后的学校则主要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与排名前20的学校形成反差。
  尽管85.4%的考生参加雅思考试是为了出国留学,但随着雅思逐渐受到国内院校和雇主的认可,以检测英文水平、国内入学、求职等国内用途为目的考生人数逐渐增加,且已接近申请移民及出国工作的群体占比。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