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 用戏剧方式上一节“我有一个梦想”的语文课,用学科融合方式上一节“分子与细胞”的生物课……来自北京海淀、天津南开、上海徐汇、重庆沙坪坝四城区的专家和老师日前走进北京市八一学校观摩课程。
这是第十二届京津沪渝四城区教育研讨会的一项内容。研讨会以“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携手共话新高考改革”为主题,聚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课程建设、教育管理、教学方式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交流实践智慧,共研改革难题,探索未来路径,构建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共同体。
课堂是实施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渠道。八一学校积极探索全学科融合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提供了4节包括语文、生物、物理、生涯的学生发展指导融合课程及高一、高二、初三年级的班会和社团活动,形成了综合、多元的特色;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用“模拟招聘会”的形式上职业生涯指导课;二十中针对有特长的学生开设特长项目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课堂上将学生发展与学科素养巧妙融合。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刘圣国在会上介绍了海淀区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工作。他希望借助研讨会的良好平台,充分交流经验和想法,启迪实践和智慧,稳固推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工作,共同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表示,基础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他希望关注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发展,关注新高考改革给教育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影响,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去看待新高考改革,不断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教育研讨会的平台,结合成新型的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撑。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陆云泉从规模大、样态多、类型全、质量高、影响大等方面介绍了海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面临的资源紧缺、新高考挑战、育人模式需创新、学校治理方式需变革、教育评价需改进等问题,对统筹规划、科学稳妥应对新高考的具体举措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