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前身是通州潞州中学,在北理工附中入驻后的一年里,不断蜕变。以前,这所学校的学生多数只知道埋头苦学,图书馆里、运动场上鲜见他们的身影。北理工附中入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这种现状。“我相信,师生共读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兴趣打开了,思维也就激活了,比死学更有成效。”校长陆旻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学校参加统考考生69人,总上线人数为59人,上线率85.5%,创历年来新高,综合进步幅度位列通州区第一。学校更名一年来,高考本科率上线率提高了128%。美术本科考试人数为40人,上线38人,上线率95%(比去年提升21%)。学校的美术特色成果再次凸显。
生涯规划让学生认知自我
现在,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更加凸显人文奠基。去年,初中首招两个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班,从4个维度开设国学课程:经典研读、学科渗透、传统技艺、文化实践。学校在初高中共开设18门校本课程,如魔术与数学、软陶艺、跆拳道、足球、茶艺等。这些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点,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为未来的人生做好积淀。学校还为住宿生开设生活指导课和心理疏导课。刚入学时,和理工集团校相比,这两个班的成绩处于平均线上。经过一年学习,现在已经可以和海淀本部A1层班比肩。
教学副校长杨玉梅说,自从与北理工附中融合以来,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在确保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了质的飞跃。地方课程由专任教师承担,增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向学生介绍通州八景,对现存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如南街的胡同文化、通州燃灯塔等。
从去年开始,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青年理财、生涯规划两门校本课程,还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为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和生涯指导。同时,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青年理财课程是由国际JA组织创办并引进校园的。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合理管理财务,人生规划才会更加有序。这两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方向不定、动力不足时,可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感受、参与,知道自己未来的选择。学校在高中节省出一节必修课时间,开设生涯规划课,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毅力、习惯进行评分,走进大学校园跟学长做访谈等系列活动,了解并思考未来。
“青蓝工程”提升教师水平
“对于怀揣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能看见学生的笑脸和自主发展的动力是十分欣慰的。而这一切的助推器就是老师。如果老师不改变观念,很难让学生有收获。”陆旻说。
学校充分利用海淀研修平台,与海淀老师同步参加进修培训活动。本校骨干教师团队深入通州校区,走进课堂,观察、诊断师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老师对话,了解师生需要,确定帮扶教学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送教活动。
同时,通州校区老师走进本校全方位开放的课堂,实际了解、学习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现、接纳并促进自己提升教学理念和方法。“青蓝工程”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通州校区年轻教师师徒结对,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帮助本校青年教师迅速提升业务水平。
学校还邀请北师大等高校专家进行学科课程建设的培训,邀请名校名师来校与老师交流,帮助老师提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领会,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副中心对教育发展的要求;鼓励、组织老师走进名校课堂,听优秀老师授课。
“留学制度”分享海淀资源
除了使用海淀区的教材外,学生既可以使用海淀试卷,也可以参加通州区考试。目前,通州校区与北理工附中本部建立“留学制度”,新高一年级将有学生进入北理工附中对应班,在那里完成高中三年学习。如果学生不适应本校生活,还可申请流动。未来会有更多通州校区学生进入本校学习。
今年学校新高一招收240人,与去年相比扩招3倍,与海淀本部一个代码分两个专业招生,仍然采取名额分配和统一招生的形式。今年学校在通州的统招分数线为524分。学校招办主任刘宇龙表示:“招生范围以通州的毕业生为主,也会拿出一部分名额分配给海淀、朝阳等区,逐渐把北京市示范高中的优质教育辐射到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