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励奋进的五年-招考改革 本市中小学学区制已占六成 家门口上优质校

发布时间:2017-11-0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白月2015年成为北京市第177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但她的初中3年却是在区内颇具口碑的北京市第171中学度过的。在本市学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171中学和177中学同属东城区的和平里学区,两所学校结成“深度联盟”,统一发展,而白月也幸运地成为两校联盟班的学生。3年后的中考,联盟班上的很多学生都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区内优质高中,白月则以班级最好成绩顺利成为171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

  像白月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在少数。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学区131个,覆盖12个区,占中小学总数的64.6%。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已普遍推开,这样的举措让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做大,使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

 

全市学区已达131个

  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介绍,北京以学区制改革为着力点,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从2016年起,每年有4400万元的市级引导性支持经费,覆盖全市所有区,鼓励区域开展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实践探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际上,作为首都核心区,东城区自2003年起就率先针对优质教育资源较多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提出学区化管理,至今已历时15年。2015年,海淀区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正式公布将辖区内的122所小学和77所中学依据乡镇街道划分为17个学区。经过1年多的时间,海淀区学区制改革在贯通义务教育学段有机衔接,打破资源壁垒、推动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几乎与海淀区同步,朝阳区也正式对外发布新调整的15个义务教育学区,形成以强带弱的新格局。石景山区、丰台区、平谷区也相继成立组建集团和学区,转变区域教育的发展理念。

  目前,全市学区规模平均为8所学校,全部学区在校生达96.8万人,平均每个学区在校生7400多人。这些学区按组织机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法人治理结构的学区与非法人治理结构的学区。按参与治理的主体划分,学区有“共治型”和“自治型”两种。

 

“手拉手”促进校际均衡

  学区制的推进让不少薄弱校“旧貌换新颜”,从教育理念、教师素质到课程设置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也逐渐得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

  东城区教委有关负责人说,实施学区管理后,普通学校学生也能听到“好学校”特级教师的课。各校老师由“学校人”渐渐变为“学区人”。特级教师通过开放听课、跨校兼课、集体备课、承担课题和跨校师徒结对等5种方式实现“共享”。此外,学区内各校场馆设施共用,还可共享校本课程。

  北京市第一中学本是东城区一所普通学校,自2015年起与北京市第五中学结成深度联盟校,中招时招收联合培养班。两校在课程、师资、学生评价等方面结对,联合培养班日常管理主要由北京一中负责,课程设置与教师安排由一中与五中共同承担,一中的优秀学生可到五中“游学”。一中高一学生张祯果参加了五中的诗歌朗诵会后说,通过两校间的“跨校游学半日体验”课程,自己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体验,和五中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初进五中校园,颇有些‘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强烈而浓郁的学习氛围和美丽的学校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加了我的自信心。我们的表演很精彩,受到老师和五中校长的表扬,让我很高兴。表演是形式上的,我的学习也要像这次表演一样精彩,这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张祯果说。

  近年来,北京市很多学区均下工夫盘点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各学区把内部显性的资源和隐性的软件资源统一纳入学区统筹范围,变学校独有独用为学校独有学区共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拓展育人空间,扩大受益群体覆盖面,并加强与社区、街区的联系,积极发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

  海淀八里庄学区争取社会资源支持地区教育,与北京海洋馆合作签约,启动学区内“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中关村学区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科研院所等“在地游学”活动,更好地让学生体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朝阳区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目前已经建立。朝阳区教委主任肖汶说,在各学区内,不同的学校可共享设施设备、骨干师资、优质课程、信息网络等,以打破资源使用壁垒。截至目前,通州区15个学区也已建成。通州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域内原本位于城区的中小学校在管理体制上为区教委直属管理模式,与属地街道办事处联系不够密切,社区资源和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共享。而建立学区后,这些资源都在最大程度上被利用起来。这样的教育资源布局模式,不但实现了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在学区的初步统筹,也让学区内的学校拧成一股绳,发挥优质校的领头作用,大胆推进教育改革。

  今年,本市6个城区还将启动加大对一般学校的精准扶持,每个城区至少选3所普通校和优质学校合并或集团化办学,两三年内新增25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把辖区内最薄弱的学校并入优质教育集团或与优质校深度联盟。

 

学区制助解择校难题

  探索学区制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区域教育公平,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学区制改革在缓解择校矛盾,保障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拓展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说,学区里相邻的学校从过去“互不来往”到现在师资、实验室等资源共享,打通了教育的微循环,提高了办学的效能。集团化、“手拉手”等多种方式加强名校辐射,通过这种方式让新建学校不是“零起点”,而是“高起点”。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六年级学生思宇每周五都要到古城中学的实验教室上综合实践课,一节40分钟的课程既紧张又充实。在古中科学课教师的指导下,思宇将自己构想的卡通模型通过3D打印变成了实物。位于石景山区古城地区的古城中学和古城第二小学虽仅一墙之隔,但过去却很少有交集。近年来,石景山区进行学区制改革,将两校划入中部学区,并成立古城教育集团。集团成立后,两所学校打通了阻隔其间的那堵墙,小学生、中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校园内,互动更加密切。

  古城中学校长李先平介绍,古城中学面向古城二小六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周五俱乐部”综合实践课程,由中学老师为小学生开设文学、体育、科技等中小衔接课程,拥有全市首个西班牙语实验班的古中,也为小学生开设西语选修课。以往,中学和小学之间缺少交流,对学生的培养出现“断层”现象,人才培养呈现阶段化,缺乏系统性。许多家长在学段过渡期,都不得不投入高额的学费,把孩子送进各种课外衔接班。如今,学区制改革将中学纳入治理体系,为中小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据调研显示,学区制改革在缓解择校矛盾,保障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拓展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办学格局、强化统筹协调、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北京市借助学区制改革,从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和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入手,打了一套漂亮的改革组合拳,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渐渐多了起来。

  东城区通过“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学院制”课程资源的融合、“高参小”等方式,到2017年区域内小学就近入学率达99.12%,初中就近入学率达95.99%,基本实现了就近进入优质学校学习的历史性转折。海淀区自成立学区以来,幼升小就近入学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达98%;小升初就近入学比例提高7个百分点,达97%;2017年,全区高考有60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的学校42所,占中学总数的70%。这些数字都是学区制带来的直观结果,切实让学生受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