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 让听障者“看懂”十九大 ——记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

发布时间:2017-11-0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通讯员 吕 晓

  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电视直播屏幕左下角的手语翻译,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大会报告的语速,三个半小时中,双手不停变换动作,一字不错将大会内容传递给听障人士。这位用手“说话”的翻译,是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此次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记录。

注意力200%集中

  “手语翻译时,注意力要200%集中。”此次直播,对周晔来说更像一次智力、耐力和承受力的挑战。

  10月17日下午5点,周晔收到了确认需要她进行手语翻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直播期间只能是她一人完成,中途不可以换人。大家预判,本场翻译大约需要两至三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赶到中央电视台,“就吃了一个鸡蛋和一块面包,不敢吃其他的食物,也不敢多喝水”。直播前40分钟,周晔才第一次看到属于保密级别的报告稿,也只来得及粗粗浏览其中的部分内容。

  电视画面上的周晔典雅大气,笔直端坐,而这份工作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在周晔的对面是一台放映大会现场画面的电视,“没有稿件提词器,全靠看着这台电视,听总书记的声音,我来同步手语翻译。”除了打手势,她还要跟读,因为有些聋哑人要通过“唇读”来理解语言。“从来没有做过这么长时间的翻译,一直挺着的腰太累了,到后来腿麻了,眼睛也花了。”周晔说,“直播结束,我都站不起来了,身子都僵了。”

  “我在内心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不能停下来。真的是靠一份毅力支撑我完成任务。我必须准确、完整、全面地用手语表达,让更多聋哑人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周晔说。

30年练过人功底

  忆起刚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的情景,周晔说自己是“零基础”,手语是工作后才开始学习的。“就是缘分吧。看到指导我的老教师的手语动作,我觉得很美,很神奇。这些动作是思想内心的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没有手语方面的专业书籍,周晔一方面跟着指导老师学,另一方面也向学生请教,经过一个学期渐渐掌握了全部动作。从此,手语成了她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使手语更熟练,她每天看报纸、看电视新闻都要跟着练习,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能灵活又优雅地做动作。

  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工作没几年,周晔就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家级会议上担任手语翻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直播的《共同关注》栏目,也总能见到周晔的身影。2012年全国两会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引入手语直播,周晔成为第一位手语直播翻译。此后党的十八大上,她再次担当这一重任。如今,她已成为大众最为熟知的手语翻译。“和最初做翻译时僵硬的动作表现相比,现在的我更注重把情感也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周晔说。

十九大鼓舞人心

  离开直播间,回归校园的周晔,最惦记心爱的特教事业。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她回忆说:“我记得在十七大时提出的是‘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时用词是‘支持’,而十九大则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我确实感觉非常激动、鼓舞人心。我在思考怎么把报告的内容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发展当中去。”为了让全校师生了解十九大、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周晔要求学校党员、团员、教师、高中学生收看开幕会,在十九大期间,教师要关注每日新闻以及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她还计划为全体教师讲党课。

  走进特教学校的教学楼,“有爱无碍”四个字特别温暖人心,这是2004年周晔担任校长后提出来的办学理念。“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入校时只能含糊地念出‘爸爸’‘妈妈’几个词语。她还有一个哥哥,但始终发不出‘哥’字的语音,从来也没有叫过自己的哥哥。”周晔说起自己的教学经历,充满感慨。“‘哥’是舌根音,所以我用压舌板按住她的舌头往后推,抬高舌根促进发音,还让她触摸我的喉咙感受发声位置。”这一个简单的字音,周晔整整教了孩子20天。“当她的哥哥第一次听到妹妹叫自己时,激动地把妹妹抱了起来。”

  补救性的教育让一大批听障学生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变和一定程度上的语言能力,能够在生活里自食其力。让每一名学生成为会规划生活、适应生活、有生活能力的人是周晔的愿望,在她的脑海里,构思着“办好特殊教育”的理想国。“我希望每个残障儿童都有一个适合他的教育环境,有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目标。学校是他们生活的家园、康复的田园、学习的校园、成长的乐园。要让学生在学习、康复、生活中感到温馨与幸福,让老师感到工作的价值,让家长放心、安心。”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