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 留学圈里“少年华”

发布时间:2017-09-30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他曾作为高中生代表参与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也曾作为年龄最小的亚洲人参加美国西部州长峰会,更是康奈尔北京峰会主席之一。他就是肖雪华,现在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读本科,在留学圈里小有名气。
 
“少年华”的“漂流”
  说起高二那年,和全国60位高中生代表一起参与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肖雪华更愿意把那次经历称为“奇幻漂流”。那年他17岁,却经历了人生最远的一次旅程——北极,历时17天,大约有8天时间是在游轮上。
  这次旅程让肖雪华兴奋不已,提前一周就开始做“功课”:和中科院老师探讨考察方向,对考察对象的成分进行剖析,上网了解收集样本的步骤。终于盼到了那一天,从坐飞机转坐轮船,肖雪华和其他小伙伴背着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足有近百公斤,“好几次险些过不了安检”。终于到了北极,开始了“漂流”生活,但和“少年派”不一样,他们不是在大海上“漫无目的地漂”,而是通过不同坐标采集不同地方的水样。这个对科学实验极为感兴趣的少年,没有放过这次机会,每次采样,他都跑到最前边,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偶尔科学家们坐小船去小岛采集土样本和气样本,肖雪华也紧随而去。他到过很多无人岛,见过很多奇怪的动物,充满了新鲜感。
  “在一个小岛上发现一只北极熊的尸体,我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肖雪华回忆说,那只熊是趴着死去的,身体的一部分已经腐烂露出白骨。随行的科学家认为,是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北极熊很难在海里找到食物,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累死或饿死。他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拍了下来,回国后写了一篇《北极熊是饿死的吗?》文章,连同照片一起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的《博物》杂志上,有相关人士看到后证实了他们的推测。同时,他在北极拍摄的作品《冰川中的前行》获得“联合国千年发展公益主题活动——美丽中国全国中学生书画摄影大赛”特等奖。
  回京后,这个“有心少年”还将采集的水样本和数据结合起来,在中科院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夏季北极地区表层水中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浓度水平分析》,发表在国家一级杂志《环境工程》上。他是那次60名学生中唯一发表科考文章的。 
 
跟着“发哥”见世面
  肖雪华的高中是在王府学校度过的。高中3年所“见的世面”,让他打开了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发哥”。
  肖雪华口中的“发哥”,就是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之所以受到“发哥”的青睐,最初是在美国500校长访华的活动结束时,大家纷纷离场。由于人多,椅子被碰得东倒西歪,作为志愿者的肖雪华主动留下来,把所有凳子摆齐才走。“发哥”远远地看在眼里,“默默地在心里给这个小伙子点了个赞”。
  加拿大渥太华市市长到学校访问时,“发哥”提出让肖雪华作为学生代表演讲。那是肖雪华第一次在这种大型活动中用英语演讲,虽然只有10分钟,他却准备了好几周,每天都在练习英语的断句、语调和发音。上台前,他的腿仍然忍不住颤抖。“发哥”发现了这个细节,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事,你不用紧张,讲台挡着你的腿呢,大家也看不出你紧张。”肖雪华紧绷的心被“发哥”“幽了一默”,演讲结束时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这个内向的男孩逐渐活泼、自信起来。
  “世界这么大,是‘发哥’带我去看的。”肖雪华说,从美国西部州长峰会到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座谈,“发哥”总是在众人面前毫不吝啬地介绍“这是我的学生,他叫肖雪华”。这让肖雪华“特别有面儿”,以后无论和什么阶层的人聊天,都能侃侃而谈。 
 
“留学圈”一鸣惊人
  2017年6月18日,第二届康奈尔北京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肖雪华是此次峰会的主席之一。这个峰会是由常青藤盟校康奈尔大学在校生筹办。肖雪华本不是康奈尔大学学生,却成了组织会议的领导人之一,这让大家佩服。
  “可能是因为我的人脉广、经历比较丰富吧。”肖雪华并不希望被称为“主席”,他觉得大家就是一个团队,没有领导和下属之分。举办此次活动,从谈场地到拉赞助再到请嘉宾,有很多的活儿都是他“跑成”的。
  此届峰会以“新世界格局、新时代青年”为主题,围绕教育、创投、互联网、环境与酒店业几大版块展开讨论,旨在为中国青年打造一个与杰出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各领域领军人物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肖雪华和他的团队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康奈尔大学第十一任校长、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Jeffrey Lehman,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康奈尔大学校友陈黎明,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等30位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现场有近千人参加,七成是学生和家长,既有留学生,也有想要留学的学生。
  回顾整个峰会组织过程,从2016年12月开始筹备到2017年6月的举办,整整6个月,他难以置信地与一帮平时玩在一起的朋友拧成了一股绳。这期间有欢笑、有争执、有泪水,但大家从未失去对彼此的信任和团结。他认为这才是峰会最成功的关键。
  “很多人都问我,举办这个峰会的意义在哪里。”肖雪华说,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一种历练。会议结束,他站在台上,总结与会者对于会议内容的讨论,觉得在20岁时就能为近千人做一次知识服务,并让大多数人还算满意,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