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学弟学妹眼中,今年刚刚毕业的学长宿昊宗就像明星一般备受仰慕:在校期间获得“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车身修复(钣金)项目冠军。国赛冠军得之不易,勤奋努力带给宿昊宗技艺的精进,也在他身上留下印记。
挽起袖子,宿昊宗的手背和胳膊上能数出21个明显的烫伤疤痕。每个小疤痕不仅伴着疼痛,也映出他的不易与执着。
烫坏6件衣服
“焊接现场金黄色的火花四溅,发出巨大的声响……”宿昊宗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学校实操室见到焊接现场时的震撼感受。
幸好与焊接打交道,有防护工具可以保障安全,他训练的车身焊接、车门修复、车身电子测量与校正三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防护用品。车身焊接时有厚重的焊接服、焊接头盔;车门修复时,防护品是耳罩、耳塞和口罩;电子测量与校正则要求戴安全帽。
“我们非常注重实训安全,训练时必须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指导教师时景来介绍道。然而,焊接产生的火花温度很高,电弧核心可高达5000℃,用过一段时间的防护服上难免有烫破的小洞。训练时,火花偶尔会正巧溅落在这些防护服的小破洞上,于是高温穿过破洞,又烫破里边的衣服,最后直接落在皮肤上。
在练习焊接时,掉落的小火花,有时会烫在手上。为了作品效果,宿昊宗通常会忍痛继续操作,不把小火花抖下来,直到作品完成才去处理伤口。手上、身上因此留下不少烫疤。烫疤如米粒大小,除了手和胳膊上21个明显的烫伤,他的肚皮和鞋底也都溅到过火花。宿昊宗曾被烫坏6件衣服,从此再也不敢穿新衣服去训练焊接了。
为了0.1毫米
车身焊接要用到点焊、连续焊、塞焊的技术。练好塞焊不是件容易的事,仅这一项,宿昊宗就用了3个月研究技术改进方法。
比赛对选手的塞焊水平要求很高,焊点的直径要在10至13毫米,高度不能超过2毫米,背面焊疤直径不能小于9毫米。特别是焊点高度,为了保证不扣分,选手一般争取1.55毫米以下。
想获好成绩,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如焊机的参数、焊枪的角度、自身的站位、焊枪在焊孔停留的时间。最初,宿昊宗以为只要多试多练,就能提高成绩。于是在技术娴熟稳定之后,为了让焊点高度降低0.1毫米,他又劳心费力地焊了1000个小孔。没想到,焊点的质量却没能再有进步。
“今天焊不好,我就不睡了!”技术专业的学生常有这种豪言壮志,可宿昊宗是个例外。虽然焊接是个技术活儿,但光练不想绝对不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宿昊宗不再死磕,转而思索每一个细节,想出新主意再试,试完再反思。遇到类似的技术难题,他会牺牲别人看来无比宝贵的训练时间,用半天的时间专注思考。他认为:“每0.1毫米的提升不仅靠手,更要靠脑。”
拔得国赛头筹
今年5月,宿昊宗参加了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车身修复(钣金)项目的比赛。比赛项目就是车身焊接、门板修复、车身电子测量与校正。车身焊接考验选手焊接手法的娴熟与精确程度。车门修复是指选手拿到一块已经受伤的车门,对凹陷部位分析、打磨、合理使用工具及设备,按正确工艺在规定时间修复损伤。完成电子测量与校正这个项目时,选手要在校准机器上测量数据,根据数据判断拉伸方向和车壳受损程度。
其实这是宿昊宗第二次参加比赛,第一年他止步市赛。虽然当时很沮丧,但在老师的开导下,他很快调整好状态,投入新的训练。为了不重蹈覆辙,这次他提前半年开始为比赛做准备。平时他只有在专业课上能琢磨操作,此外就都得利用休息时间备赛了。因此,他每天训练大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有时要到22时才结束。烫伤手臂、烫破衣服在他来说都是小事,厚重的防护服带来的不适却无处躲藏。训练按照比赛时要求每个项目40分钟,他站着练完一个项目,脱下防护服,全身都湿透了。稍稍休息几分钟,他就又套上防护服继续训练。
“我得了国赛冠军!”在宿昊宗打给家里的电话中,从来只报喜悦不提伤痛。扎实的训练,对技能精益求精的追求,让他在国赛中稳定发挥,取得总分第一。现在,宿昊宗已从昌平职校毕业,走上汽修工作岗位。忙碌的工作之余,他还常常出现在校园里,帮老师带新人,把自己的方法讲给学弟。“钣金不仅是给了我一门技术,更是对心性的磨练,让我更加理解什么才是专一和极致。”
焊接的火花不光给宿昊宗留下疼痛的伤疤,更烙下深沉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