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发布时间:2017-09-04 期号: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组织中小学生上好2017年《开学第一课》的通知,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青少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深入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学第一课》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身边。今年,《开学第一课》以篇章的形式分为五节课,分别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文以载道、棋以明智、丝绸新路,多角度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武术振奋着自强的民族精神,诗词曲赋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理想与情感,琴棋书画蕴藏着中华文化智慧和审美。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与生活息息相关。春节、剪纸、对联、书法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浸润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根本。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是魂,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传统精粹文化的熏陶。《开学第一课》今年注重文化传统和生活相关联,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欣赏、背诵的对象。传统文化教育要落到实处,不只是指经典篇章的教学,可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诗词朗诵、绘画、茶道等,通过多样化方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更深刻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

  培养优秀传统教育下的爱国情怀。几千年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迹,成为教育典范。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近代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今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意在培养中小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激励感染青少年,从小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也对今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让我们跟随《开学第一课》,走进和回归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刘式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